2014年09月10日 星期三
张亚勤惜别微软亚太研发集团
□ 安 吉
张亚勤曾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2000-2004),微软全球副总裁 (2004-2006主管移动和嵌入式部门),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2007-2012),现任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 (2006至今)兼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负责微软在亚太地区的科研及产品开发工作。任职期间,张亚勤提出了“中国智造、慧及全球”的目标,整合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工程院、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微软亚洲商务软件事业部、微软亚洲硬件技术中心、微软(中国)云计算和企业部门与战略合作部,领导了包括基础研究、技术孵化、产品开发、生态系统合作在内的微软在亚太地区创新体系的构建,并在中国由微软全球“市场中心”、“研发中心”逐步升级至“战略中心”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微软2014年9月9日宣布: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博士因个人原因离职。

    “我们由衷地感谢亚勤在过去16年里为公司所作的贡献与付出,并期待他在新的事业里程中取得更加卓越的成就。从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到院长,从微软移动产品研发部门的掌舵者到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的领导人,亚勤对于微软在中国建设世界级创新基地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没有他,我们很难想象公司能够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在本地产业合作、生态系统建设、吸引和培养人才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索玛·塞加说,“但亚勤的卸任,并不意味着微软‘扎根中国、服务中国、源智中国、共赢中国’(In China, For China. By China, With China)的战略有所变化——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本地科技产业的创新,并持续为提升中国研发团队在微软全球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性与影响力而努力。”

    张亚勒为人宽厚,在位于丹棱街5号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大楼里,就连负责清洁的阿姨都称他为“亚勤”。

    “使命达成”,张亚勤用这四个字来解释他离开的原因,“我用了16年的时间,完成了加入微软时对公司的承诺,现在是听从心声、听从新的‘使命召唤’的时候。对微软,我怀有深深的感激,这种感激既来自公司给予我的尊重和信任,也来自公司对中国的诚意和贡献。我相信基业长青的机构和企业不会因创始人或领导人的变化而偏离道路,只会一直坚定的走下去。我对新的领导团队以及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的未来充满信心。”

    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拥有一支杰出的管理及研发团队,现管理团队主要包括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运营官申元庆、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微软互联网工程院院长王永东等。申元庆在微软工作的20年间,在产品研发和市场销售领域先后担任过多项管理职务,是微软在中国的研发体系建设全程的参与者和贡献者,参与长期战略发展并负责微软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关系及生态系统建设。洪小文一直全面负责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究工作以及与中国及亚太地区学术界的合作。他于1995年加入微软并于2005年参与建立了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王永东领导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参与包括微软必应(Bing)搜索引擎、人工智能、在线广告技术,语音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服务等重要领域全球产品的研发以及开发与中国及亚太地区相关的产品功能。

    和其他第一批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一样,微软1992年就在中关村设立了办公室,但最初的职能只是以市场、销售和售后技术支持为主,1995年设立了一个微软中国技术中心,最初的任务不过是做做微软输入法的本地化,后来慢慢扩展到了Windows和Office的本地化。

    当时,中国的计算机学术界和产业界在全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十分有限,中国只是众多IT厂商们眼里的一个颇有潜力的新兴市场而已,不过比尔·盖茨并不这么看。

    1997年底,在刚刚完成了亚洲之行的回程航班上,比尔·盖茨决定从印度、日本、中国等国家中,选择在中国设立微软研究院,投资8000万美元。在他的这个决定之后,便有了堪称黄金搭档的李开复和张亚勤加盟微软。

    1999年初,张亚勤应李开复之邀,以微软中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加入微软。在他任上,从基础研究、技术孵化到产品开发和产业合作,在华建立了微软在美国以外规模最大、职能最完备的研发体系。来自中国的创新力量正在对微软的未来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过去的近16年里,微软在北京中关村的研发团队几乎变成了中国IT产业的黄埔军校。我们持续地吸纳本地精英,同时引进海外高手,培养了一批批人才、团队和领袖。当前活跃在中国互联网市场的那些领袖企业,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小米、金山的研发团队里,都有微软前员工的身影。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