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05日 星期五
西安邮电大学:坚持特色发展 强化内涵建设
□ 本报记者 史俊斌 通讯员 姜毅龙 梁海霞 马建军
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
无线网络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在该校成立
西北首个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在该校成立

    西安邮电大学创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国家在西北地区布点的唯一邮电通信类普通高等院校。近年来坚持“教研统一、开放办学、人文与科学并重”的办学思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之路,不断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邮电大学,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坚持特色发展道路 强化学科专业优势

    努力服务行业地方信息化建设,形成学科专业“邮电”特色。西安邮电大学曾先后隶属于原邮电部和信息产业部,办学思路和学科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邮电”特色。2000年划转地方以来,学校为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凝练学科特色,在强化“邮电”学科特色优势的基础上,突出各学科专业的“邮电”特色及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特色。学校在宽带无线、下一代互联网、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网络与信息安全、刑侦图像处理、信息产业经济、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邮政网络组织与优化、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等方面优势突出。学校在坚持服务信息行业的同时,大力拓展与政府管理部门以及交通、能源、装备制造等各行各业的合作,实施协同创新,进行各行业相关信息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为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学校在专业特色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通信工程”“物流管理”等3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经济学”“电子商务”等7个专业为省级“名牌专业”“特色专业”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坚持教研统一与开放办学,形成合作育人新模式。近年来,学校按照“加强学科基础、注重系统思维、突出实践应用、强化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倡导教研统一,鼓励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课堂”“进实验室”“进教材”,把学校的学科与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学校积极推进开放办学,在内部推动“五个开放”,即院系、学科、专业、实验室以及课堂的开放,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在外部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思科、英特尔、谷歌公司、印度塔塔公司及华为公司、中兴通讯、大唐电信、西北5省(区)通信运营企业、邮政企业等近百家企事业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与十多个国家的40余所大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教师互访、学生互派、学分互认、学位联授,联合培养人才。通过多年合作实践,学校探索出了“企业对接定制培养”“3+1创新教育培养”等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以及“1+2+1”“2+2”人才培养等国际合作育人新模式,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行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建校以来,西安邮电大学培养了7万多名毕业生,为西北地区和邮电行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坚持人文与科学并重,形成独具特色的西邮文化。西安邮电大学坚持人文与科学并重的办学理念,以坚守大学使命,创新思想文化、引领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提升个人修养、担当社会责任、强化国家意志、振奋民族精神、关怀人类文明为内容,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西邮精神,积极培育优良人文土壤,营造自由、融合的学术环境,激发师生求真、创新的学术追求,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相融合,不断强化师生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形成了“重德务实、博学笃行、宽厚包容、民主和谐”的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以及“自由、求真、融合、创新”的学术文化。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重内涵建设 办学成效显著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办学质量稳步提升。西安邮电大学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倡导教研统一,要求教授必须为本科生授课,教师把科学研究的内容、思想和方法,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最新成果融入课堂理论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学校建立了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的定期修订制度,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的客观分析、科学评价和有效监控机制。不断加强实验室建设,构建了由基础实验平台、学科专业平台、科研创新和专业能力实践平台组成的“三层次实践教学硬件平台”。近年来,学校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同时,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幅提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获奖1122项(国家级奖295项,省级奖827项)。其中,“挑战杯”竞赛申报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72项,获奖学生约432人次。学生整体就业质量较好,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大多在通信、电子、互联网、计算机等相关行业就业。学生对自我学习和发展满意度高。调查显示,学生对学校整体教学服务的满意度达到了85.0%。

    突出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学校始终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按照“优化结构,突出重点,注重交叉,强化特色”的原则和“扬优、扶新、支重”的学科建设思路,使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得到了长足稳步的提升。学校提出了将所有学科分为三个层次建设和“三三制”学科建设顶层规划,分步实施了学术方向凝练工程、学科创新人才团队汇聚和培育工程、学科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环境建设工程、学科建设管理创新工程、学科建设目标考核与激励工程、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等六大重点工程,从“团队、项目、成果、平台”等四方面全面实施学科建设工作。

    学校重点建设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光学工程等6个博士授权点培育学科以及工商管理、控制科学与工程、物理学和数学等4个硕士授权点培育学科。学校初步形成了学科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三级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学科负责人承担一级学科博士点培育任务,调配资源组建大学科团队;学科带头人围绕重点学科方向,构建学科团队,或组建交叉学科平台,支撑大学科团队;学术带头人围绕重点研究方向,组建长期稳定的紧密型科研项目团队,支撑学科团队。2013年,西安邮电大学成功获批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成为陕西省首批博士后创新基地入选的两所高校之一。在教育部学位中心开展的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两项指标在参评的67所具有硕士授权高校中排名第一,已初步进入国内先进行列。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在全国参评的74所高校中位次也有明显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为推进学校博士授权点培育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引培并举,大力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四大工程、五大计划”。近年来,学校借助陕西省“三秦学者岗位”“百人计划”等人才项目和平台,重点推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引智计划,先后成功引进包含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6人,以及海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端人才、海外学者及各类“双高”人才30余人。同时,学校大力实施“百名博士引进计划”,从国内外著名大学引进优秀博士150余人,其中,“985”“211”等重点院校的博士占到毕业博士总数的80%以上。目前,教师队伍中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等各级各类人才项目、荣誉称号获得者57人次,双聘院士6人,客座教授90多人。教师队伍的总量、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得到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提高科研创新应用水平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跨学科科研团队建设,创新应用研究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西安邮电大学基于优势学科建设了一批跨学科、跨领域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其中,集成电路设计团队,形成了“通信系统片上集成”和“图形处理器体系结构”的研究特色,获得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7项;宽带无线通信科研团队,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一批重点项目,获得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近10项;光网络与光器件科研团队,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863”计划、“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2项,并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5项;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团队,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8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图像处理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陕西省刑侦案件处理;计算金融科研团队,在国内乃至亚太地区较早开展了海外金融证券服务外包、金融机构高频交易数据的存储、分析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研究;邮政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团队,参与起草了1987年我国第一部邮政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以及2009年的重新修订工作,依托西北地区唯一的部级邮政信息网络实验室,承担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

    学校加强信息科学领域的创新与应用研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十一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0余项,发表论文5000多篇。法林教授在《美国声学杂志》(光盘版)上发表的论文,被国际科技搜索引擎BioMedLib评为在声散射领域的十大最佳论文第一名。刘颖博士在国际著名期刊《Pattern Recognition》上发表的论文,获该期刊2010年最佳论文奖和2011年被引用最多论文奖。范九伦教授在《电子学报》和《自动化学报》上发表的论文分别入选2007—2012年度和2008—2013年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平台(F5000)”项目提名。查新未教授的论文“Generalized criterion for a maximally multi-qubit entangled state”在国际IOP期刊 Laser Phys. Lett. (Laser Phys. Lett. 10 (2013) 045201) 发表。该期刊是SCI一区期刊,2011年影响因子达9.97。科研成果中,“40Gb/sSDH(STM-256)光纤通信设备与系统”项目成果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TD-SCDMA基站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设备研制及产业化”项目成果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与合作单位共同提出的“虎符TePA”2010年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批准为国际标准。这些优秀的科研成果,标志着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

    坚持产学研用结合,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学校不断拓展信息技术在相关行业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学校在集成电路芯片设计领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一代图形处理系统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研究,学校自主设计开发的通信专用集成电路系列芯片已被阿尔卡特—朗讯、西门子等大型通信设备制造商使用;在宽带无线通信领域,承担了高效能5G无线传输关键技术、5G网络架构及无线传输关键技术、宽带光接入网关键核心技术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863”计划;在公共安全领域,为陕西省公安厅刑侦案件提供了技术支持,承担了国际刑警组织FASTID系统测试工作和陕西省公安厅数据库维护工作;在高性能计算领域,为陕西省电子政务及网络信息安全,驻陕企业以及农村信息化等方面提供高性能计算服务;在政府信息化领域,编制了陕西省“十二五”信息安全规划和陕西省信息安全发展战略(2010—2020),协助编制了《陕西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规划》、陕西省及宝鸡市、咸阳市、榆林市《“十二五”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规划》《陕西省县级电子政务建设要求与技术规范(试行)》,协助建立了西咸两化融合国家级试验区及榆林、宝鸡两个省级试验区,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

    大力推进开放办学,对外合作交流不断深入。学校不断推进全方位开放办学,拓展资源共享与合作交流领域,不断强化与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师互访、学生互派、学分互认、学位联授,联合培养人才。2014年,学校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联合招收博士研究生,实现了博士生国际化培养的突破。

    2010年,学校举办第五届南半球通信政策研究会,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印度等30多个国家90多位通信政策研究领域的学者参会,围绕发展中国家电信发展与电信监管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2011年,学校主办“电信发展与普遍服务国际研讨会”,来自墨西哥、埃及、喀麦隆、加纳等16个国家的30位电信官员代表参会,围绕推进电信普遍服务、促进农村和偏远地区通信和信息化建设进行交流与探讨。2013年,学校承办第三届大数据标准研讨会(WBDB 2013),来自国内外大数据领域专家、知名企业代表,以及国内知名高校代表100余人参加会议,围绕“推进大数据标准”进行研讨。自2002年以来,学校已承担了12期亚太电信组织(APT)和东盟(ASEAN)的培训任务,为亚太和东盟国家培养了大批电信领域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