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01日 星期一
做遵循创新规律的有为政府
本报评论员

    在高速列车上奔驰了30多年,中国经济第二季的动力从哪里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到底应该怎样发挥作用?面对当前改革和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深圳从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入手,做遵循创新规律的有为政府,用改革释放创新的红利,为我国未来发展探索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

    从百废待兴到世界第二位,在过去30多年里,中国经济不断超车。但在高速跃升的背后,支撑上一轮发展的资源红利正逐渐衰竭,带有强烈计划烙印的政府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的活力。即便是改革第一声炮响的深圳,30多年年均增长25%、人均GDP超两万美元达发达国家水平,也面临着新一轮发展的考验。

    2009年,深圳全市地均工业增加值14亿元/平方公里,在全国独树一帜,却仅为香港2006年的1/4、新加坡2004年的1/5。在“深圳速度”的成绩单里,土地、环境、能源、人口四个“难以为继”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这时候,能否更有效益、更高质量的发展,是深圳前行路上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转型中国的一道必答题。

    从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入手,做遵循创新规律的有为政府,深圳不回避“政府失灵”的可能,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深圳改革者承认,“政府也是可以失灵的”,会因权力过于集中而出现对于微观经济过度干预、对于社会资源低效配置等多种可能。因此,深圳下好简政放权的先手棋,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政府都在大胆地“放”,把该放的权放下去、放到位,最大限度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和干预。

    放眼全球最近几百年的历史,几乎所有重大技术革新都发生在企业里。在深圳的改革探索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早已不是一句空洞口号。自主创新“6个90%”在企业,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正是深圳政府“让创新跟着市场走,让企业成为创新主角” 的智慧体现。

      从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入手,做遵循创新规律的有为政府,深圳政府直面“市场失灵”的现实,在市场资源缺位的地方强势补位。深圳改革者意识到,市场是逐利的,在利益显现的地方会不择手段地去实现垄断,在利益不明的地方会听之任之视而不见。这样就会出现“选择性失灵”。因此,凡属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地方,深圳政府不仅要管,还要管到位。

    规模占全国1/3的3000亿私募基金,更愿在企业上市前投资赚一笔“快钱”,却不愿对几万家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创新给予关注;基因、超材料等战略高科技,置身于科研到产业化的“前夜”,一旦突破将对国家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社会资本却因看不准、投入大而少有关注。这些都是市场合情合理的选择,但这种“选择性失灵”却如同把可能影响中国未来的“创新种子”丢弃在干涸的沙漠里。

    在这些“市场失灵”的地方,深圳政府没有像亚当·斯密所说的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而是使用自己的“有形之手”,通过政府当天使投资人、培育新型科研机构等方式,让这些“创新种子”扎下根,活下来,长起来。

    避免“政府失灵”,在市场做得好的地方,做遵循市场规律的智慧政府;避免“市场失灵”,在市场缺位的地方,积极主动强势补位。厘清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的深圳,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复之机,在科技金融、新型科研机构、深港经济科技合作等方面吹响了新一轮改革的号角。希望深圳的改革能给各地发展以启示,希望各地能和深圳一起为中国的创新驱动、科学发展贡献力量。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