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08日 星期五
大漠深处的一场“绿色接力”
郑晓奕

    ■低碳生活

    在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深处,驶离公路再开半小时才到牧民乌兰达来的家。沿途绿色的沙柳和白色的羊群点缀在广袤的黄沙地里。

    “这就是我承包的6765亩沙地。”乌兰达来逡巡其间像个沙漠君王,这份富足自豪感来自他种的沙柳。“又防风固沙,又当牛羊饲料,还能将枝条砍下来卖给生物质电厂当燃料。”自从承包种沙柳,他家一年多挣3万多元,老婆还进了电厂当员工。

    像乌兰达来这样治沙又致富、为内蒙古乌审旗毛乌素生物质发电厂种沙柳的当地牧民有200多户。这个生物质电厂已投资种植36万亩原料林,每年收购20万吨灌木燃料,为当地提供了3000个绿色就业机会,使牧民人均增收5000元。电厂还将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养殖螺旋藻,初步实现了“治沙、富民、新能源发展、碳减排和捕集”的低碳产业链模式。

    “虽然电厂规模小,但这种以产业带动治沙的示范做法,展示的是乌审人在新世纪的又一轮绿色接力。”乌审旗旗委书记牧人说。

    乌审旗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1965年因被中央命名为“牧区大寨”而闻名。半个世纪来,饱受沙患的乌审人掀起一轮又一轮绿色接力,植被覆盖率从上世纪70年代的28%提高到现在的80%,并且已经实现从单纯的“防沙治沙”守护生存防线到“管沙用沙”绿富同兴的历史性跨越。

    在乌审旗地下蕴藏着可观的天然气、煤炭和水资源,但乌审旗人决定不走“先污染再治理”这条老路,而是坚持用1%的工业用地,换取99%的生态治理和保护成果。牧人解释,就是以局部开发带动全局优化,腾出更多空间让位于发展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基地、精品农牧业等生态保护性特色产业。

    (据新华社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