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08日 星期五
面向产业的创新源头不足,可供转化的专利成果少——
武汉寻求破解产学研协同创新难题之道

    ■释放空间谋变革

    小编小语

    近年来,各地通过搭建政产学研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不在少数,但作为技术“供给方”的院校和技术“需求方”的企业远难做到“亲密无间”的合作,无论是通过技术入股或控股成立科技型企业,还是单独成立公司,离开政府这个“依靠”,学会在市场中“游泳”始终是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落地”的关节点。小编欣喜地看到武汉在释放“黄金十条”“武汉九条”等政策“红利”后,将重心放在了营造创新氛围和搭建平台上,期待他们能在突出企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的探索实践中走得更远。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志伟 通讯员陈国方)面向产业的创新源头不足,可供转化的专利成果少,是困绕武汉多年的难题。武汉市政协今年组织政协委员深入基层调研,寻找破解方案。7月29日,武汉市政协常委专题协商会围绕加快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与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开展专题协商。

    武汉市科技局局长吴志振介绍,近年来,武汉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中心,为此大力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先后出台“黄金十条”、“武汉九条”等一系列政策,并推动了武汉地区高校科研机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同时,从产业链、创新链等环节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完善和发展各类技术要素市场,并在财政资金投入等方面引导金融资源服务产学研协同创新。

    武汉市政协常委、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李燕认为,目前,武汉产学研协同创新初步形成大学、院所与产业合作的协同创新气氛日渐浓厚,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头羊”作用明显,平台建设亮点纷呈,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等格局。

    但也存在企业主体地位仍未形成,面向产业的创新源头不足,市场环境仍然不够优化。统计显示,武汉市2013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362个,仅占17.2%;研发经费支出126.9亿元,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1.3%,仍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可供转化的专利成果少。2013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9735件,仅占全市专利申请量的30%左右,每年实现转化和企校对接的专利也仅在30项左右。

    武汉政协委员、湖北鼎龙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顺全指出,企业和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目标取向不一样,企业创新的目的是获取市场占有率和利润,高校追求的是学术研究、发表论文。他说,要解决上述产学研协调创新中的主要问题,要在制度设计上保证学校有强烈的参与意愿。改革高校以论文为主的职称评定评价体系,建立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在内的多元评价体系。改革政府科研经费投入方向,突出企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探索建立大学教授与企业研发经理之间角色互换新机制。

    作为在科技金融创新探索走在全国前列的市政协常委、汉口银行董事长陈新民表示,目前金融创新节奏整体慢于科技创新速度,要强化科技金融品牌,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为原则,充分应用财政、金融、产业等资金,解决金融支持科技企业周期错配问题。

    武汉市政协主席吴超说:“加快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被列为今年市政协3号建议案内容,此次专题协商会是对3号建议案办理落实的一次重要协商,下一步要继续组织政协委员开展‘回头看’,通过视察、民主评议等活动,对3号建议案落实情况进行民主监督,促进问题扎实有效解决。”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