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18日 星期五
每天都有新收获
陈兴安

    ■我与《科技日报》 

    在我所住的北医家属区的离退休人员中,我大概是唯一长期自费订阅《科技日报》的老年读者(现83岁)。这是由于我每天能从这张报纸中学到很多东西,如重要新闻,科学上的新发现,营养快餐,365个为什么等。从而使我感到退休生活非常充实,知识也不会迅速老化。

    对我帮助最大的一篇文章,是2005年5月21日《科技日报》发表的由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外籍所长蒲慕明院士撰写的“怎样才能成为世界一流科研所”。2005年我去包头执行一项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任务。早晨从工厂出发进城买第二天回北京的火车票,买到票后要等到傍晚才能乘工厂的班车回去。我主动和包头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院长联系,希望去该院介绍我领导的课题组于2005年获得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吸入钍尘对矿工健康的影响与防治措施系列研究”(1978—2003)。他在电话中表示热烈欢迎并希望我能作两个报告,认为北京来位专家作报告很不容易。我便在饭馆等菜的时候,以“课题研究如何走向世界”为题,拟了13条提纲。意想不到的是,在我报告作完,院长对我大加赞扬之后(他认为报告不仅讲了科研内容,而且讲了如何做人。并承认当时认为我自我推荐的目的是为了推销产品),所有年轻教授们拥向讲台,希望同我共进晚餐,并进行座谈。因我第二天要返京,只能谢绝,她们二人便同一位办公室主任一起,用越野车把我送回郊区工厂,一路上同我讨论有关问题。回到北京后,我读到了蒲院士的文章,首次学到了成为世界一流课题组的客观标准,其中提到,“提交会议论文不能算是国际影响,关键是‘国际上最重要的会议’是否邀请你去作报告,这才表明对你工作重要性的承认”。这对我启发很大。

    后来,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我以上述13个提纲为基础写成“建成世界一流创新型课题组的18条经验”,先后在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的高校和疾控中心作了20多场经验介绍。最近一次讲演是在2013年11月23日晚在第十四届北大生物医学论坛临床医疗专场。

    举以上事实,是为说明《科技日报》对我的影响十分深远。过去是这样,今后还是这样。

    (作者系中国疾控中心辐射防护与安全医学所退休研究员、国家稀土开发应用卫生评价中心首任主任)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