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12日 星期四
体外膜肺氧合创造生命奇迹
通讯员 何 雷 本报记者 张 强

    ■打破砂锅 

    重症心脏疾病导致心脏功能衰竭、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呼吸衰竭(如SARS类患者)这些危重患者,常规抢救方法只有不到20%的人能渡过难关。请关注——体外膜肺氧合创造生命奇迹

    “如果2003年肆虐的SARS再发生,我想很多去世患者就有救了!”近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胸心外科主任杨康教授向科技日报记者透露,随着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人工心肺辅助系统的一种)的逐渐成熟,危重病人抢救、治疗有了新的方案,很多以前让医生束手无策的病人,将可能获得重生。

    体外膜肺氧合使患者转危为安

    几日前,贵州正安县24岁的小张从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胸心外科康复出院。他的父亲专程前来给该院赠送锦旗,他说:“三个月前,很多人都说孩子可能要准备后事了,而现在却能够一起平安回家,这是你们创造的生命奇迹!”

    三个月前,小张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在家坚持了12天后,终于挨不住到当地医院就诊。3月15日,他出现高热、咳嗽,3月17日开始出现呼吸困难,此后病情进展迅速,于3月20日在贵阳某医院诊断为“重症肺炎、ARDS、脓毒血症”,并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在病情无持续好转的情况下。3月29日,张某某被紧急转入西南医院呼吸内科。

    经全力抢救,张某某的生命体征逐渐稳定,体温也得到控制,但氧合仍改善不佳。呼吸内科主任周向东教授和胸心外科主任杨康教授会诊、并仔细分析病情后,一致认为该患者若不及时运用体外膜肺氧合进行干预,单单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病死率极高(大于70%)。

    4月2日凌晨,胸心外科ECMO治疗组成功为张某某安置了VV-ECMO体外生命支持系统。手术后,他全身氧合情况明显改善,病肺得到充分休息,肺功能也开始逐渐恢复中。通过14天的体外生命支持,张某某终于脱离生命危险,相关病情得到有效治疗。

    在H7N9禽流感中得到良好应用

    体外膜氧合技术源于心外科的体外循环,1975年成功用于治疗新生儿严重呼吸衰竭。1980年,美国密执根医学中心Bartlett医师领导并建立了第一个体外膜肺氧合中心,随后世界各地相继建立了145个体外膜肺氧合中心。

    体外膜肺氧合的本质是一种改良的人工心肺机,最核心的部分是膜肺和血泵,分别起人工肺和人工心的作用。体外膜肺氧合运转时,血液从静脉引出,通过膜肺吸收氧,排出二氧化碳。当患者的肺功能严重受损,对常规治疗无效时,体外膜肺氧合可以承担气体交换任务,使肺处于休息状态,为患者的康复获得宝贵时间。同样患者的心功能严重受损时,血泵可以代替心脏泵血功能,维持血液循环。

    近10年来,随着新的医疗方法的出现,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应用范围较以前扩大。

    “这位患者采用的VV-ECMO技术的原理是将血液从右心房引到体外,经膜肺氧合后再用血泵将血灌回右心房,从而替代或部分替代人的呼吸功能,让肺得到充分休息,以争取肺功能恢复的机会。”西南医院胸心外科ECMO治疗组负责人吴蔚副教授表示,该项技术由于成本高等局限性,此前在国内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应用得都相对较少。

    由于非典的原因,我国从2003年开始,将在国外运用非常成熟的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引入国内,一开始应用于循环支持(VA-ECMO),此后逐渐应用于呼吸支持(VV-ECMO)。2013年,H7N9禽流感爆发,其中十几例重症患者应用了VV-ECMO技术,取得了非常好的存活率。

    西南地区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已经成熟

    西南医院是西南地区最早开展体外膜肺氧合体外生命支持技术的单位,其ECMO治疗团队在急性重症呼吸衰竭和心脏衰竭的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方面有着相当成熟的经验。近年来,应用此项技术,该团队已成功救治了17例危重心衰和呼衰患者。

    今年初,该院胸心外科与烧伤科合作应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重症烧伤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目前,该患者已顺利撤除体外膜肺氧合,呼衰和肾衰得到成功救治,治疗取得成功。而此次该院胸心外科与呼吸内科共同合作,将VV-ECMO技术用于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治,拓展了该类重症患者的救治手段。

    杨康表示,随着该项技术的逐渐推广,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跳呼吸骤停、急性严重心、肺功能衰竭、器官移植过渡期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都将逐渐提高。同时,各种严重威胁呼吸循环功能的疾患、酸碱电解质重度失衡、重症哮喘、溺水、冻伤、外伤、感染等症状,通过短期心肺支持治疗,也将对这些患者的抢救起到重要作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