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08日 星期四
母校温暖村官心 村官眷念母校情
——中国农大为大学生村官扶上马送一程护一路

    本报记者  范 建  本报通讯员  闻静超

    作为一名北京延庆县的大学生村官,尹光毅常被同事羡慕:隔三岔五,母校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就打来电话问这问那。专家教授也不时应邀到村里讲课、“把脉”;就业指导中心将农业科技书籍不断赠送给村图书室……尹光毅说,我的“村官”之路,是在母校的呵护中走过的。

    尹光毅是中国农业大学8年来向基层输送的730名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作为参加北京市大学生村官项目最早、人数最多、分布区域最广的高校之一,中国农大为离校的大学生“村官”进行岗前培训、服务以及深入基层工作中的科技支持做了8年。用这些村官的话来说,就是“扶上马、送一程,护一路”。村官们每每想到这一路走来,那种“母校温暖村官心,村官想着母校情”的动人场面,办起事来就踏实了许多。

    真要感谢母校的一片心

    动物科学学院博士毕业生解祥学是个大忙人。去年春夏之交,除了忙论文,就是忙考“村官”。村官考点设在“京北第一村”的怀柔区喇叭沟门,路远使他很发愁。不料,学校像知道他的心思一样,当天租用了班车送他和同学们一起赶考。望着母校的校牌渐行渐远,他们像是看着送行母亲的背影一样感动不已。

    小解没有辜负母校的深情,当上了村官。母校也把即将上任的村官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忙着另开培训小灶。什么农业生产知识、公文写作培训、村官须知,还特意增加了廉政教育等,就业指导中心组织老师连轴转地讲给村官听。

    当然,光有理论不行,还得实践。培训结束后,又把他们带到学校的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通州国际种业园区,让村官们对现代农业和新技术、新设施有个直观感受。老师说:“村里要有所需,这儿就是你们应有尽有的‘大卖场’。”解祥学非常理解学校的不易,说:“都离校了,还这样待我们。真要感谢母校的一片心!”

    如今,解祥学当村官已经大半年了。师弟师妹们在电视台里看到,他为村里研制有机发酵肥料、规范肉牛养殖方式的先进事迹,很是羡慕。

    满足农民需求母校做后盾 咱心里才有底

    去年8月15日一大早,尹光毅心里就不停地打鼓。来井庄镇王木营村有一年了,还没做出什么事。于是,他从学校请了几位教授来讲课。这个做法村民会不会感兴趣?当他看到满屋的人,村民们问这问那,疑虑打消了。烈日下、田埂旁,教授们生动地讲解、诊断、开方,村民个个听得认真,还说小尹办了件有眼光的好事。其实,在尹光毅看来,这得益于他一直与农大院系老师保持的联系。“咱不管什么时候回去向老师们讨教,从来都是有求必应。”

    村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和想法。有的想找好种子,有的想解种养难题,还有的想争取项目、规划村庄、招商引资。有一次,一个最棘手的问题提出来,要解决菊花保鲜问题,这可难上了黄腾宇。小黄是北京平谷区大兴庄镇西柏店村支部副书记,一时半会儿拿不出好主意,是因为他没学过这个专业。就在这时,母校向他伸出了援手,专门组织教授和博士生到村指导,很快解决了燃眉之急。黄腾宇颇为感慨:“满足农民需求,学校做后盾,咱心里才有底。”

    过渡期也像是青春期 母亲关心最重要

    “不少村官刚到村,会感到落差,有的村比较偏远,更会感到孤独。”校就业中心主任李洋说,“这个过渡期也像是青春期,母亲的关怀最重要,也会坚定他们在基层建功立业的信心。”学校除了为村官提供科技支持、开展看望活动,还通过多种途径关心他们的生活。

    电话、飞信、QQ、邮件,老师们运用现代通信方式,询问村官们在村是否习惯,工作是否有困难,甚至还为他们当“红娘”。在负责村官项目老师的电脑里,“平谷村官2005”“延庆村官交流群”“房山村官”等9个QQ群异常活跃,既是交流的平台,更是村官与母校联系的纽带。

    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唐运新说:“在与大学生村官交流的过程中,曾经遇到生活不适应,感到困惑和迷茫的案例。我们就组织老教授倾听这些孩子的心声,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讲经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母校记挂村官,村官情系母校。一位村官要在村里办喜事,说什么也要请李洋老师到场助兴。

    扶上马 送一程 护一路

    8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共有730名毕业生被选聘为大学生村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践行着“学农、爱农、为农服务”的信念。

    为了对村官提供后续支持,学校出台了多种政策,鼓励毕业生在基层建功立业。同时,考虑到他们的发展,又设立了“农业推广硕士班”。2007年以来,共有200多名村官回校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

    在大学生村官之外,中国农大还以同等的标准,支持选调生、社区工作者、科研助理等基层就业项目,成为农大学生建功立业的最好载体、最好通道、最直接的平台。

    通常,大学毕业生离校后似乎标志着教育阶段的完结。中国农业大学认为,实践证明,无论毕业与否,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这一过程仍在持续。对村官而言,头一两年是村官与当地的磨合期,对他们能否扎根基层、建功立业十分关键。因此,母校的帮助和支持尤为重要。

    当然,对村官“扶上马、送一程、护一路”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中国农大找到了一条新的社会服务之路:全校各部门、各学院通过村官与基层建立了紧密联系,专家教授与村官面对面交流,科学技术与基层直接对接,大学科研成果直接落地生根,这正是对中国农大“解民生之多艰”校训的最好诠释。

    (科技日报北京5月7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