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06日 星期二
显峰冷言:“抄袭”是个什么“门”

    必须承认,我已经患上了严重的“审丑疲劳”症。写言论八九年来,笔下针砭过的抄袭者不胜枚数,但面对中国青年报记者挖出的重庆师大抄袭“窝案”,我竟有些麻木了。这些似曾相识却变本加厉的情节,让人如鲠在喉,却没了吐出来的气力。

    报道说,原长江师范学院教师张世友被指“从讲师一路抄袭到教授”,2010年作为人才引进到重庆师大政治学院。张被曝光后,又有该校4位教师被网友举报而陷入“抄袭门”。记者比对发现,有的被举报者论文“几乎全篇摘自”他人之作,甚至在具体论述中“几乎所有句子一模一样”。(5月5日《中国青年报》)

    这其实是个超高难度的“成果”。被举报的这几位,专业都是社科领域,说实话,这类文章要写得和别人一模一样是挺难的,恐怕连双胞胎也难以如此“心有灵犀”。当然,校方说“目前正在请专家进行分析”,那我们不妨坐等“专家结论”。

    我之麻木,一方面是因为类似的报道频见报端,甚至有的主人公还是名校院士,相比之下一所师大的几个普通教授就没什么冲击力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样的事一遍遍说来说去,最后都快“抄袭”自己了,却只落得个“嘴上痛快”。

    新闻读到结尾,倒是令我“眼前一亮”。报道说,2004年该校音乐学院教授刘天学就因抄袭受到校方处分,不过也是在同一年,刘升任了音乐学院副院长。宣传部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解释说,“这对教授本人在学校威信有很大影响,但任职应该问题不大”。不知这位负责人是不是“受权解释”,这样的干部提拔逻辑,倒也让人耳目一新,不啻“重大理论创新”,如此说来,该校这么多人同陷“抄袭门”,也算是一种“成果转化”了。

    读到这儿,我对“专家结论”一点儿也不期待了,更对那些身陷“抄袭门”的老师们的命运也不再担忧。透过这扇“门”,等待他们的也许是更加光明的前程,谁敢保证不会呢?

    当“组织”的保护伞总是习惯性地偏向“不端者”,当“不端者”内心的道德天平常常被“制度的诱惑”压倒,我们很难有底气再妄谈什么“学术道德”“社会良心”,所谓“干净的书桌”恐怕最终也会被挤出信仰的殿堂之外。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