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29日 星期二
保障饮水安全需再造水生态文明
城市供水安全问题系列报道之一
文·本报记者 吴佳珅

    ■将新闻进行到底

    “4·10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引起舆论一片哗然。目前,兰州城区供水已经恢复正常,原因也早已查明“系兰州石化管道泄漏所致”。这起事件的后续处理正在进行中,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值得深思。

    我们的饮用水是否安全?如何保障我们日常饮用水的安全?出现紧急事件时,我们是否会有足够的应急办法……这些问题超出了“幸福”“民生”等层次,它是关系到我们生存的沉重命题。

    从本期开始我们推出系列报道,围绕水生态文明、源头保护等报道城市供水安全问题,敬请关注。

    4月10日,在甘肃省兰州市发生了自来水苯超标事件,让人们再次审视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的协调关系。

    水是生命的源泉,更是滋养人类文明的基础。可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是以不菲的水资源作为代价。兰州水污染事件,让许多人重新思考水生态文明对我们的含义。

    在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中,水最基本的功能是饮用。在基本功能的背后,是人们对于水以及水和环境、水和发展等关系的认识,以及基于这些理念对我们行为的约束。缺乏水生态文明的正确理念,最终也必将危及到基本的饮用功能。

    ——新闻调查——

    一座水城对“水和城市”的理解

    苏州因水而闻名天下。水是苏州的灵魂,是苏州的名片。

    苏州是江南水乡文化重要支脉和典型符号,六大古镇独占三席,四大名园包罗半数,与威尼斯、阿姆斯特丹、斯德哥尔摩等并称为世界“八大水城”。

    在这座经济发达的水城,如何处理好水和城市、水与经济发展关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这座水城的做法,是探讨水生态文明的一个很好的“样本”。

    苏州市和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四市先后被列为全国、省级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目前,《苏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批准,四个县市的方案已基本完成。

    近年来,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苏州市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水功能区达标率以每年5—10个百分点的速率增长,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初见成效;水管理基础工作扎实,多部门合作机制基本形成;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形成了区位特色明显的节水型城市群;防洪供水基础设施和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水安全保障能力逐步增强。

    ——核心关注——

    信息公开 每周公布城区水质监测数据

    江苏省苏州市水利局局长戴锦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作为地级市的苏州目前在水治理方面做到了两个全国唯一:一是坚持每周在当地报纸上发布苏州城区一周水质监测报道数据,做到信息公开,二是全市实现了98%的区域供水。

    与此同时,苏州实施湖泊综合整治。总投资50亿元的东太湖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基本完工,“苏州湾”胜景显现,实现了由运河时代向太湖时代的新跨越。环太湖打造了一条生态湿地岸线,沿湖200—300米范围内实施了生态恢复工程,形成生态保护区,净化了水源、空气,也抑制了蓝藻的生长,降低了蓝藻大暴发的几率。加快阳澄湖地区水环境治理。

    此外,苏州建设生态护岸。苏州各级水利部门推广以自然生态为主,多种形式生态护岸建设为辅的生态河湖岸线建设,明确除主要引排水河道和城镇功能区河道外,不再建设不透水硬质挡墙、驳岸。

    划出红线 生态保护区占地四成

    苏州在水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巨大精力。苏州建立完善生态控制红线,扩大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新增了38个重要湿地和6个重要渔业水域,总面积达到3476.9平方公里。其中,禁止开发区面积为53.27平方公里,限制开发区面积为3423.63平方公里,全部生态保护区占到全市国土面积的42.26%,仅在苏州市区范围内就有生态保护区54个,总面积达2750.54平方公里。

    作为水利部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之一,苏州市构建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管理等六大体系,实施了湖泊综合整治、河网水质提升、节水减排和控源截污等十大行动。

    相关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苏州计划投入300多亿元治水,仅在2013年一年,苏州市在治水方面投入4.18亿元。

    目前,在苏州市区主要河道初步建立“河长制”管理制度。在古城区河道实施活水自流工程,并且完成长江、望虞河、太浦河等辖区范围内确权划界。对于河道管护被列入政府工作考核之中,以达到河道长效管理的目的。

    ——专家观点——

    走出“经济上去,环境下来”的怪圈

    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是可以折射到水环境、水生态状况上的。粗放的、高排放产业的地区,一定存在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的问题。

    一般而言,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生态文明(包括水生态在内)被破坏得越严重。对于这个“经济上去,环境下来”的怪圈,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司长陈明显然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陈明认为,要打破这个怪圈,各地关键还是要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落实用水总量控制、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倒逼用水方式、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完全可以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关键是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建设水生态文明要以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为约束,以维护河湖健康和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目标,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制度建设等措施,完善水生态保护格局,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个功课

    那么,应该如何有效建设水生态文明?

    陈明表示,应该重点在五个方面做好功课: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内容,着力加强制度建设与行为约束;以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为主要途径,着力优化水资源配置;以水资源保护、敏感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为重点领域,有效改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状况;以拓展城市水利工作为主攻方向,着力推动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以提高水意识、传承水文化为重要措施,着力营造有利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

    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实现河畅、湖美、水清、岸绿,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但目前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状况离人民的要求还有差距。陈明说,问题的积累是较长时间的结果,水生态文明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转变用水方式、发展方式,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河晏水清”需要新的时代内涵

    水生态文明是个非常宏大的概念,在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司长陈明看来,水生态文明简单地说就是要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实现人水和谐。在各项水利工作中,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

    早在2013年,水利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在《意见》中,对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有着明确规定。不仅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效,全面建立“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而且要求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得到有效修复。

    随着时代的发展,水资源文明需要有新的内涵。当前,或许首先应该将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指标尽快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因为,水生态文明不可能孤立存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