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04日 星期五
三峡大学:突出水电立德树人实现跨越发展

    2014年新春伊始,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武汉隆重举行。三峡大学为国家水利电力行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科研项目“复杂卸荷岩体工程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三峡大学立德树人加强校企协作和区域协同,不断提升科研创新与服务社会功能,以特色发展增强学校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的适应度,在水电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硕果。

    立足三峡服务水电

    三峡大学地处宜昌,依托三峡,水电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宜昌市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以宜昌城区为中心的方圆100公里范围内,拥有三峡、葛洲坝、高坝洲、隔河岩、水布垭等大中小型水电站400余座,这为三峡大学水电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区位优势。三峡大学因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而兴,而前身之一——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因葛洲坝而立,这就为三峡大学与水电结下剪不断的历史渊源。

    三峡大学自2000年组建以来,以学科建设作为立校之基,把水利电力学科作为优势特色学科。按照“搭建平台、汇聚队伍、凝练方向、出人才、出成果”的思路科学制定规划,不断凝练学科方向,调整学科结构,促进学科交叉,逐步形成学科结构相对合理,优势明显,主干学科与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体系,增强了学科的整体优势。水工结构工程是三峡大学水电学科中实力最强的学科之一,1998年获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同年挂靠兄弟高校培养博士研究生。该学科在长江三峡工程、葛洲坝、清江隔河岩、高坝洲、水布垭等重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贡献突出,参与完成的“复杂岩体多场广义耦合理论及工程应用”“水布垭超高面板堆石坝工程筑坝关键技术及应用”“三峡工程明渠导流及通航研究与运行实践”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完成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三峡工程坝基岩体工程问题研究”获直接经济效益近亿元,经过原国家科委鉴定,总体居国际先进水平。

    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是三峡大学水电学科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大学是国内较早系统、全面综合开展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学科研究的单位之一,也是湖北首家获得该硕士点的单位。1985年6月12日凌晨,湖北秭归新滩3000万方土石发生滑动,约600万立方米土石从800米高处直冲新滩,大约300万立方米土石冲入长江,古镇新滩顷刻倾覆。由于三峡大学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的及时预报,全镇1371人无一伤亡,其科研成果“新滩滑坡的临阵预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而在三峡水库蓄水初期,该院又成功预警了库首白水河、树坪、八字门、卡子湾、卧沙溪等重大危险性滑坡的险情,保护了滑坡险区内607名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其成果又获得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学校根据国家和湖北省重点建设的需要,主动调整学科及科研方向,积极参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清江流域梯级水电开发等国家与地方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科技攻关,解决了许多水电工程建设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优势,居国内领先水平。李建林教授等研究的“三峡工程永久性船闸高边坡关键技术”、蔡德所教授等研究的“大坝裂缝和深度监测的分布试光纤传感技术研究与应用”、伏义淑教授主持的“三峡电站压力管道优化设计方案工作性态研究”等均在国家大型水电工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近五年,三峡大学有600多项技术开发成果应用于水利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直接经济效益达20多亿元。

    为解决水电工程大型开挖卸荷岩体稳定与变形问题,三峡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地质分析、室内外试验、监测反馈及数值模拟等综合研究手段,系统研究了复杂卸荷岩体力学性质、工程特性及其应用关键技术,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丰富了卸荷岩体力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已在小湾、大岗山等多个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并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2009年12月,水利部与湖北省签订共建三峡大学协议,把三峡大学的发展纳入水利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总体规划,将三峡大学纳入水利科技创新体系,三峡大学自此登上了服务国家水利、电力事业的新平台。

    胸怀未来协同创新

    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水电事业发展迅猛,全国各地不断上马新的水电项目,而由水电工程引发的生态、环保问题逐渐引起人们关注,同样也引起了三峡大学水电专家们的深思。三峡工程作为世界能源的心脏,依托三峡大有作为,但是“突出三峡”并不是简单的水电建设,而应该扩大到生物质能源的开发,这也是保持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依托三峡,突出水电”随着时代发展,应当有着新的内涵。学科建设不仅要突出以三峡为背景的水电特色,而且要突出与水电休戚相关的地质灾害、生态保护、旅游文化等问题的研究。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三峡大学水电学科又向着一条生态水电新路探索前行,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植被混凝土边坡生态防护技术是一项可以使工程开挖创面实现浅层防护与生态修复的新技术。中央电视台曾先后三次在《星火科技》《科技之光》等栏目介绍这项技术。该成果取得16项国家专利,被广泛应用于包括三峡工程在内的长江干流、金沙江流域、清江流域、汉江流域、雅砻江流域、大渡河流域、澜沧江流域、北盘江流域、红水河流域、岷江流域等大型水电开发工程中,实现产值数亿元。

    三峡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山脉众多,降水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三峡大学组织学校专业教师参加地方地质灾害的研究与治理,在应用卫星及雷达遥感数据预报流域性暴雨洪水、地质灾害的治理和滑坡预报方面,为三峡地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提供了决策依据和智力支持。

    为解决三峡工程蓄水后水体富营养化、支流水华及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需求的生态水利等问题,三峡大学的专家开展了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经过10多年的研究,发现并首次提出支流库湾普遍存在分层异重流现象,系统揭示了支流库湾分层异重流水动力特性形成的机理及其环境效应,探明了河道型水库水华生消机理,率先提出了三峡水库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构建并实施了一套陡坡消落带生态防护及减污截污面源控制技术,针对支流水华的防控更提出了三峡水库“潮汐式”生态调度方法,在环境保护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及其下属的三峡梯调通信中心、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多家政府、企事业单位中得到应用,并在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建成陡坡消落带生态防护及减污截污技术示范基地,每年产生的综合经济效益近6亿元。

    依托区位行业优势,建设协同创新平台。2012年底,利用水利部与湖北省共建的战略机遇及地处三峡的地域优势,“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在三峡大学挂牌成立,该校现场与三峡集团公司、葛洲坝集团公司等多家协作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学校与武汉大学等11家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政府机构共同建设地质灾害减灾防灾、生态环境和水工程安全三个协同创新平台,着力解决三峡地区地质灾害治理难题,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依托该平台,三峡大学将在“十二五”期间获得湖北省人民政府4000万元的资助,为该校打造库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目前,三峡大学在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领域形成了较强的工程化能力,服务遍及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大型企业,技术成果已经辐射到湖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江苏、山东、浙江、西藏等多个省市,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以研促教跨越发展

    三峡大学用特色学科服务地方经济,围绕立德树人强化实践教学,推进校企合作。伴随着协同创新的推进,校企、校地的合作不仅提升了企业、地方的科技创新能力,而且也为学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拓展了空间。

    作为三峡大学本科生教学实践基地和研究生创优培养示范基地的水利水电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共建)、水利水电实习实训湖北省综合改革试点基地(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共建)、及湖北清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等,每年都会接纳2300人次学生的生产实习和参观实习,并配有专人辅导学生实习,较好地满足了学校实践教学、本科生毕业实习教学和研究需要,为本科生、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建了良好的平台。三峡大学湖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是该校2011年获批的首个省级教育创新基地。自创新基地立项建设运行以来,水利与环境学院等累计已有15名优秀研究生进入了基地企业就业,这些研究生通过在创新基地的学习和研究,结合企业需求,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开题及论文答辩均在企业进行。在基地学习研究期间,研究生共发表学术论文49篇,其中核心及以上期刊论文36篇,EI收录6篇。

    除了学生的成才,通过协同创新的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年轻教师也在协同创新的实践和探索中成长历练。以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三峡大学教师与武汉大学、长江科学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深度合作,共同针对三峡及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成果既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又丰富了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基于科研成果,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4D建模技术等现代技术自主开发并构建的以工程结构和工程活动场景为对象的多维动态虚拟情境式教学系统,开发动态教学课件、集成工程视频搭建网络学习平台,使教室里的学生体验到亲临现场般的工程场景,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趣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依托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构建现场实景教学平台,形成了“虚实结合、相互支撑”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创新平台。2013年,该中心就有两项成果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2年,水利水电三峡集团实习实训基地获批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校以科研服务水电行业也使得学校得到行业企事业单位的认可,进一步拓展了学生就业市场。中国华电集团、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大唐集团、中国国电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和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及其下属各公司均来学校招聘毕业生,学校水电特色日益凸显。以2010年毕业生为例,水电类专业毕业生进入水利电力行业就业的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90%以上,土木工程、机械类、自动化、英语等非水电类专业也有数百人进入水利电力行业就业。而在该校水利与环境学院对毕业生跟踪调查中,用人单位对三峡大学毕业生评价用词最多的便是“应用能力强”。

    2013年7月,三峡大学正式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成为该校首批一级学科博士点。从那一刻起,三峡大学正式建立起“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学位培养体系,学校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如今的三峡大学以“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学术团队—平台与条件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主线,以国家经济社会的重大需求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为导向,大力开展学科内涵建设,正在新的起点上向着建设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迈进。(余东山 简邦俊)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