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21日 星期二
粗糙双手能“绣花”
南京炮兵学院射击教研室助教、四级军士长陈洪亮速记

    □ 肖日东  林 鹏

    巴掌大的通信板上1000多个焊点,细如针孔。仅靠一个万用表,从确定故障点到完成配件更换,只用区区两分钟!创造这一“绣花”般神奇的人,既非专家教授,也不是专业技术干部,而是一名士官,他叫陈洪亮,南京炮兵学院射击教研室的一名助教。

    细看陈洪亮,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一双粗糙的双手,略有些发黄的厚厚老茧,细细长长的油污在掌心里若隐若现,手背上还有些大大小小的疤痕。陈洪亮解释说,那是长年与电铬铁打交道留下的“勋章”。就是这样一双粗糙的手,却被战友们亲切地称呼为“回春妙手”。前不久,笔者见证了这双妙手创造的神奇。

    隆冬时节,华东某靶场,一场贴近实战的炮兵射击考核战幕即将开启。

    军中帐内,各级人员已经到位,考核即将开始,突然一台火炮内部安装的营连计算机运行失灵,指挥所与观察所的信息传输全部中断。“血脉”中断,仗还怎么打?分队人员迅速组织抢修,可10分钟过去了,就是找不到故障点,急得指挥员团团转。

    接到救急电话的陈洪亮,边往阵地赶,边听指挥员介绍故障情况。到了阵地,检查一下运算数据、测试一下线路,二话没说,拿起电铬铁在通信板上轻轻一点,再装上,指挥所与观察所的信息神奇“复活”。陈洪亮不紧不慢地说,电压和电流都显示为零,说明是通信板接收不畅,再细查,其实就是电路板的一个三极管和运算放大器损坏,导致通信电路能发不能收。解决问题很简单,焊接起来再换个小零件就行。

    现在说起来简单,起步之初可没那么容易。陈洪亮原是一名汽车驾驶员,主要保障教员上野外课。课余跟教员聊天时,经常听到教员抱怨用于教学的炮兵射击指挥系统维修很不方便,给教学带来了影响。本来就喜欢捣鼓的陈洪亮心里琢磨着,能否自己试一试。可炮兵射击指挥系统的维修是门技术活,不仅要全面了解炮兵射击学的知识,而且要对该系统的研发原理门儿清。别的不说,仅一块巴掌大的电路板上就密布了上千个芝麻大小的焊点和电子元件。本来就有点近视的陈洪亮起初看到这些白花花的焊点时,根本摸不清东南西北,可这个时候打退堂鼓,不但自己没面子,而且还会被战友们“嘲笑”。为了争口气,陈洪亮暗地里跟自己较上了劲。从结构原理、维修技巧到故障排除,他抱着厚厚的专业书籍“啃”了好几个月。整理出的上万字学习笔记,到最后成了该系统的简要使用说明书。有时,他还“泡”在器材仓库,手持仪器在一些废弃的通信板上一遍遍地“体检”。就是这种勤学苦练,很快让陈洪亮练出了名堂。

    一年暑假,教研室存放的100多部诸元计算器出现了故障,急需返厂检修。陈洪亮主动提出让他试试。诸元计算器结构复杂,通常由专业技工维修,对于专业不对口的陈洪亮来说,困难可想而知。陈洪亮不多说,拿起工具就“扎根”在了实验室。解剖结构、分析线路,他把仪器的工作原理摸了个透;锁定故障、解决问题,他的双手在仪器间来回穿梭。经过20多天的努力,绝大多数的诸元计算器正常投入使用。

    初显身手,不但获得了战友们赞许的目光,而且引起了炮兵射击学专家、学科带头人钟宜兴教授的注意。钟教授主动邀请他加入到某重点科研项目中来。许多教员表示不理解:“该科研课题是总部赋予学院的重点项目,一名士官与众多教员同台搞研究,行吗?”得到钟教授支持的陈洪亮也不胆怯,认真梳理各种资料,苦心钻研线路图纸,自己琢磨不透的就向专家教授请教。历经半年,该项目顺利完成,并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操作仪器轻车熟路,钻研课题有板有眼。凭着这些过硬的专业技能,陈洪亮成为了学院首批士官助教。从军13年来,他获得了5项军队科技进步奖;参与编写了两部教学规程,1部电教教材;利用业余时间维修的各种装备器材,为学院累计节约经费近百万元。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