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02日 星期四
首创心脏移植同期骨髓干细胞诱导免疫耐受技术
北京安贞医院为器官移植探路
图为孟旭教授及团队正在手术中

    辽宁大学的田晓一(化名)今年23岁,还是一名学生,自2012年开始田晓一感觉活动后胸闷憋气,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多次入院治疗后病情反复并且逐渐加重,腿肿、腹胀甚至晚上都不能平卧入睡。医生告知田晓一只有做心脏移植,才能挽救这位花季少女。2013年8月,田晓一来到北京安贞医院找到了孟旭教授。经过详细检查后,孟旭教授为田晓一制定了纠正心衰的治疗方案,在病情缓解的同时,积极联系我国器官捐献组织,为田晓一寻求组织配型相合的心脏。

    2013年11月26日,一名远在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三院的脑外伤患者不幸离世并捐献了心脏、肾脏和肝脏等器官。一名不幸离世的生命却给了田晓一新的希望。11月27日,北京安贞医院孟旭教授领导的心脏移植团队赶赴千里之外的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三院,成功实施了心脏移植手术。在双方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术后田晓一恢复良好,没有感染和排异迹象。孟旭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2014年1月,北京安贞医院的心脏移植团队将和田晓一一起赶往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进行骨髓腔内骨髓干细胞移植手术,为这个花季少女的新生再做进一步的努力。

    心脏移植临床新技术

    为什么田晓一移植了心脏之后还要做骨髓腔内骨髓干细胞移植?孟旭教授解释说,心脏移植患者移植术后需终身服用免疫移植药物,但排异反应和免疫抑制药物的副作用使心脏移植患者难以实现长期生存,尽管移植术后1年生存率可达90%左右(北京安贞医院统计数据),但移植术后10年生存率仅有50%左右,且多数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白细胞减少等免疫抑制药物相关并发症。而且,免疫抑制药物价格昂贵,国内心脏移植患者平均每年需3万元左右,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医疗造成巨大负担。

    通过骨髓干细胞移植诱导心脏移植后免疫耐受,可以实现移植术后移植心脏被患者免疫系统“认可”,仅需少量甚至不需要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实现移植患者的长期生存,并大大减少患者家庭和社会医疗的负担。

    自2010年8月—2012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外科著名专家孟旭教授领导的心脏移植团队,改进传统骨髓移植方法,应用骨髓腔内骨髓移植,已成功完成4例骨髓腔内骨髓移植诱导心脏移植免疫耐受病例。

    骨髓干细胞可以诱导

    心脏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

    据参与此项临床技术实施的北京安贞医院郭可泉博士介绍,在所完成的4个病例中,既有两名年纪在40岁左右的中年患者,也有两名13岁的少儿患者,其最关键的环节是——骨髓腔内骨髓干细胞移植术后实现了对移植心脏的特异性免疫耐受——“认可”。比如,在田晓一的案例中,捐献者的HLA配型和田晓一匹配成功了3个点,这意味着田晓一在移植一个健康心脏的同时,也获得了做骨髓干细胞移植的“入门证”,而这个“入门证”则给了田晓一日后少吃免疫抑制药物,获得长期生存的希望。

    北京安贞医院的临床案例显示,骨髓移植术后,有两名患者免疫移植药物减少为常规剂量的1/3,一名患者减少为常规剂量的1/2,最长经过2.5年的观察证实没有心脏排异反应发生,也没有恶性肿瘤、白细胞减少、高血压、高血脂、肝肾功能异常等免疫抑制药物相关并发症,而且患者较常规心脏移植患者节约医药费用1.5—2万元。

    通过实验室研究还证实,骨髓腔内骨髓干细胞移植获得的免疫耐受为供者特异性,也就是说,患者只对移植心脏特异性“认可”,而对细菌、病毒或其他外来抗原依然保持免疫活性。

    孟旭教授指出,此技术方法在国际心脏移植免疫耐受领域未见相关报道,具有自主创新性和临床转化实用性,已获得多项国家级课题研究支持。

    据了解,北京安贞医院从2002年开始将心脏移植手术列为常规手术,目前每年可完成30多例手术。但是,由于心脏供体缺乏,仍有20%—30%的患者因为等不到移植心脏而心衰死亡。在2007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器官移植条例》中规定人体死亡后方可进行器官捐献,即经过医生确定患者已经没有复苏的机会和亲属已经决定撤除生命支持后,捐献者的家人可以选择器官捐献,为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提供选择。中国器官移植近年来政府主导供体的政策正发生明显变化, 2013年杭州的全国器官移植大会上发表的“杭州宣言”里,全国各大医疗中心都已经签字表示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开展器官捐献的移植工作。事实上,近日卫生计生委已经明文规定心脏移植单位必须每年开展3例器官捐献工作,否则将取消心脏移植资质,肾移植和肝移植则要求至少完成每年10例捐献的工作。

    数据表明,在国家倡导器官捐献的1年多以来,器官捐献发展迅速,全国肾移植已经有30%来自器官捐献,可以预计不远的将来绝大多数将会以器官捐献为主。

    为此,2013年孟旭教授领导的团队积极与国家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合作,参加全国性政策宣传暨器官捐献研讨会议,推荐北京安贞医院2名医护人员参加并考取了移植协调员资质,在国内心脏移植领域取得了领先的位置。今后,医院将设立器官捐献管理办公室,明确医院管理人员,积极协调神经内外科、重症监护、急诊科室,以及北京安贞医院医联体单位,开展脑死亡鉴定资质培训、器官捐献的宣传和实施工作。

    尽管有关器官移植的条例还在争执和修改之中,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心衰内外科治疗高峰论坛”上,北京安贞医院所研究出的“心脏移植特色技术”获得了国内同行专家的一致热切关注,包括骨髓干细胞诱导免疫耐受、无创心肌内心电图检测免疫排斥反应、心脏移植围术期ECMO/Ab5000等机械辅助循环技术等内容,专家学者认为,这项技术反映了我国心脏移植临床研究在某些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器官移植工作的重大突破,为我国及世界器官移植免疫耐受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有望将新技术拓展

    至其他器官移植

    业内人士评价,北京安贞医院进行的骨髓干细胞诱导心脏移植免疫耐受临床研究是在小动物、大动物多年研究基础上获得临床突破,是目前该领域国际首先进行的创新尝试,已经成功完成5例临床研究,均获得了成功。郭可泉博士称,利用该技术心脏移植患者体内淋巴细胞可以特异性地对供体心脏产生耐受,认为是“自己人”而不产生排斥反应,同时淋巴细胞对外界其他抗原,包括细菌、病毒等都保持机体的正常免疫保护性反应。这一技术降低了心脏移植针对供体心脏免疫排斥反应,同时免疫排异药物也大大减少,既节省了费用,还可以降低这些药物本身带来的毒副作用。

    目前,“心脏移植特色技术”中研究的部分成果已经在国际公认的医学杂志《细胞—干细胞》上发表,影响因子达到5.8以上。此次田晓一心脏移植的临床成功也已经引起巨大社会反响。孟旭教授希望进一步开拓其应用空间,他说,“我们希望这一技术能在肝、肺、肾脏移植等领域进行推广性研究,将会产生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