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十二星船闪耀太空
——2013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工作亮点回顾
本报通讯员 郭兆炜 刘之辉 本报记者 付毅飞

    12月26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为玻利维亚研制的首颗通信卫星“图帕克·卡塔里”星准确定点于西经87.2度赤道上空。这标志着我国在进军国际宇航市场,拓宽航天国际商业合作的征程中迈出了新的一步。至此,该院所承担以“天宫”“神十”载人交会对接,“嫦娥三号”落月为代表的全年12颗卫星、飞船研制发射任务圆满完成。

    2013年对于五院和中国航天都极不平凡。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首次实现了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树立了中国航天事业新的里程碑;试验、实践、高分、遥感系列卫星成功发射,广泛服务于我国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并带动了电子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该院用“十二星船耀太空”的骄人战绩在浩瀚苍穹书下了中国人的光荣与自豪,向着航天强国的目标昂首挺进。

    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国家队”,五院多年来通过重大航天工程实践的历练,在宇航能力建设、科学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2009年到2012年,该院相继攻克了一批生产能力、总体能力、宇航队伍续航能力等发展的短板瓶颈,能力建设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

    2013年,五院坚持硬能力建设与软实力提升“齐步走”:启动了世界第三大口径的热真空试验设备的施工建设,建成了目前亚洲最大、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卫星天线电扫描球面近场实验室,多个大型数控车加工中心和产品生产线建成并投入使用;以数字化为突破口,在以神舟十号、嫦娥三号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任务中,大力推进三维数字化生产制造,大大缩短了研制周期;进一步探索、优化项目管理模式,实施差异化和精细化管理,发布并实施“55条”、《型号项目管理规范》等规章制度,开展了总体设计要素的梳理与固化、型号研制流程优化、引进产品国产化替代等工作,持续优化项目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科研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当前,该院已经具备了年出厂30星船的研制生产能力。

    同时,五院始终以“零缺陷、零疑点、零故障”为工作目标,在充分继承系统工程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航天工程管理实践的成熟经验,不断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创新质量管理模式、方法。2013年,该院更以《院长五号令》为发力点,大力推动产品保证建设,通过组建六个产品保证技术支撑机构、成立七个产品保证专家队伍等举措,构筑完成了覆盖科研生产全过程的产业保证链,创造了12星船发射场零故障、76星船在轨稳定运行的佳绩。

    此外,五院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改革发展的根本,以担纲我国空间事业技术创新主体为己任,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模式,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别具特色的创新体系,明确了“抓人才、抓环境、抓协同”的三个重要抓手。2013年,该院出台了高层次岗位与人才管理办法,建立了四级研究员的创新人才成长通道,健全了技术创新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机制,构建了良好的创新环境。一年中,该院申报知识产权超过1000件,获得授权超过500件,较去年增长超过30%;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奖13项,实现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中国专利金奖的“零”突破,在我国国防军工企业中名列前茅。该院还以15家国家级创新平台、18家院级核心专业实验室为支撑,与清华大学、哈工大等数十家国内外高校、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起了“小核心、大外围”的产学研合作联盟,擎起了引领我国航天高科技领域加强自主创新、原始创新的旗帜。

    当前,五院还承担着载人空间站、探月工程三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任务,也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科技日报北京12月28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