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09日 星期一
治堵:可持续交通规划正当时?
本报综合

    城市发展“摊大饼”,交通规划怎么应对?多地酝酿出台拥堵费,收费能否解决拥堵?北京、上海、广州大投入修地铁,欠发达地区城市如何学得起?高架桥、宽马路,机动化的城市如何回归宜居宜行……

    近日,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城市交通分论坛上,来自欧盟各国和我国各地的城市管理者、专家学者200多人就“可持续的城市交通规划”议题深入讨论,交流经验,共同探寻解决之道。

    “紧凑型”城市正流行

    工作、上学、购物、活动和乘车“五个就近”

    专家认为,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对于缓解拥堵、提高人们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据介绍,中国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且城镇化和机动化同时进行,这给城市交通规划带来巨大挑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院院长殷广涛认为,城镇化加速发展和机动化导致中国城市面临着交通需求快速增长和结构失衡的问题。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表示,解决交通供求不平衡的矛盾必须从供需两个方面同时采取措施,很多城市需要采取交通需求控制。

    “回龙观、天通苑都有几十万人口,但是那里没有就业岗位,如果促进食住均衡和就近就业,就能改变交通需求的空间分布特性,减少交通需求的总量和交通出行的距离。”专家认为,交通需求源头管理依赖于五个就近——就近工作、就近上学、就近购物、就近活动和就近乘车,而这一切有赖于城市规划。

    关于集约紧凑型的城市形态和可持续的交通规划,参与讨论的中外专家达成诸多共识:一是建设紧凑型城市和城镇,保持可持续的城市形态;二是按照国家标准上限,安排交通基础设施用地,保证可持续的城市用地结构;三是规划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慢行为辅的交通网络,构建可持续的交通体系结构;四是营造舒适的公交乘车、自行车和步行环境,获得可持续的交通出行结构。

    据介绍,“紧凑型城市”应该是城市中心区高密度开发。高密度发展的城市街区,明确城市与农村的界限,保证公共空间功能、规模和结构紧凑。同时,公共交通路网连接城市街区,并有效利用各街区,提高移动的便捷性。此外,还要改善通往居住和工作单位的可达性,例如设置社区公交和慢行街区。

    改变观念比收拥堵费重要

    “想喝牛奶的话,不见得要自己买一头奶牛。”公众应改变自己的出行习惯

    “出行时间缩短、路上的机动车数量下降11%、公交运输量增加10%、骑自行车出行的人增加10%、空气中污染物浓度降低。”瑞典哥德堡市市长马尔默女士表示,德堡市收取城市交通拥堵费后,效果良好,瑞典其他城市也有意效仿。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治理城市拥堵,就要通过政策和经济手段改变居民出行的理念,尤其是中国很多人以拥有和使用小汽车为荣的理念。

    “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机动车道,一些城市的交通发展已经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欧盟交通运输司的专家指出,很多城市更关注车辆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这种满足不合理需求的做法会进一步增加拥堵。这是一个消极的、不良的循环,因为资金和公共空间迟早会消耗完。

    欧盟专家指出,中国一些城市采取非常强有力的政策来控制车辆保有量,将为最终改善城市交通结构提供难得的时间机遇。

    国家发展改革委的专家表示,欧盟给中国的城市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借鉴。该专家指出,出台城市交通相关政策时,不能所有城市采取一刀切的政策,城市有大有小,政策也应因地制宜。即使在大城市,也应该按中心城区和郊区制定不同的政策,中心城区可能更多的是强调公共交通,但是在边缘地区,还是需要一定量的私人小汽车等其他的形式来补充公共交通力量的不足。

    与会专家认为,治理交通拥堵,各地政府采取了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今后应强调用经济手段代替行政手段,包括收交通拥堵费和停车费等。

    “限制使用私家车,就必须要确保公共交通的质量,让老百姓坐得舒适,愿意接受。”也有专家指出,在出台城市交通拥堵费政策时,要考虑民众的诉求和国情,完善法律法规,实施综合管理的方法。

    “想喝牛奶的话,不见得要自己买一头奶牛。”来自德国的交通专家还建议,公众应改变自己的出行习惯,例如共享交通工具。

    “又好又省”的公交优先

    制定综合性公共交通发展策略,建立多模式立体公共交通体系

    在讨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时,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的多元化公共交通发展刚刚起步,存在出行结构不够优化、出行方式引导不足、公共交通线网层次不清的问题。特别是地面公交正面临网络建设滞后、服务模式单一、服务水平不高等诸多挑战。

    专家指出,北京市从2010年至2012年,公共交通份额增加了4.2%,而小汽车只下降了1.6%,公共交通份额的增长很大程度是来源于步行和自行车份额的下降。地铁系统吸引了常规公共交通和其他绿色交通出行方式的客流,而没有大量地吸引私人机动车出行的客流。

    “多数城市地面公共交通的发展举步维艰,特别是地面公共交通的路权和资金保障长期缺失,地面公共交通的整体服务水平随着城市交通拥堵的恶化而逐年下降。”一位来自咨询公司的专家认为,我国多元化的公共交通发展严重滞后,地面常规公共交通的服务模式单一与市民多元化出行需求的矛盾日益加剧。

    对此,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应从健全体制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制定综合性公共交通发展策略,建立多模式立体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公交系统管理控制一体化,重视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其土地利用配套开发,改善综合出行环境等角度采取措施。

    也有专家提出,中国应鼓励发展低能源消耗、低财政负担、低土地占用、低环境污染和低出行成本的交通方式。特别是投资少、见效快、受益面广的公共交通改善项目,能够促进私人机动化出行向公共交通转移。

    “北京的定制公交,短短两月就开通了42条线路,其中60%的乘客过去采用私人小汽车出行。”来自上海城市规划设计公司的专家认为,北京在公共交通多元化发展方面取得了突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