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比亚迪配得上“秦”字
何晓亮

    谈车论道

    在中国文化中,“秦”这个字,是一段意义非凡的历史,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在从一“国”到一“朝”的飞跃过程中,正是勇武与不馁的精神,最终支撑着这个先祖为马夫出身的边缘诸侯,完成华夏一统的大业。

    如今,一家同样出身平平的民族车企比亚迪,把这个字刻到了自己的产品身上。但它有能力再现两千二百多年前的情节桥段吗?

    很多人看了一眼目前中国汽车的版图格局,就断言不可能。就“秦”来说,从2012年北京车展初次露面,到一年半后走向市场,对于这家仿佛“打不死的小强”一样顽强的自主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又一尝试,有不少并不乐观的声音:受政策影响大、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接受度不高,企业品牌提供不了外资那样有力的支持等等。在他们看来,在传统汽车市场的阵地尚不稳固之时,大张旗鼓地投入新能源的第二战场,甩不掉山寨帽子的比亚迪总是戒不掉追逐“高精尖”的瘾。

    这些话或许有一定道理,但问题是,你不追逐,我不追逐。谁来替中国汽车做这件事情呢?

    在我看来,谁敢做,谁就是中国汽车的脊骨,不以体量、出身、地位为准。大家都看得明白,新能源是汽车产业,乃至整个国家战略发展的方向和未来。但在当下,尽管有补贴政策的支持,做新能源汽车依然是件出力不讨(市场)好的事情。实力雄厚的外企砸钱那么多年,尚且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一家没有任何过硬背景、甚至不是做车出身的民营企业,敢在一波三折的艰辛中坚持、认真地做新能源,难道不比某些更有实力、更有义务承担这一责任却尸位素餐、令人失望的同行,更配得上这个赞誉吗?

    说得再多些,能够在混合动力方面拿出像样的东西,比亚迪的车就配得上“秦”这个字。直到现在,还有人在不明就里、甚至别有用心地批判以纯电为主的新能源技术路线,口诛笔伐“弯道超车”。事实上混合动力虽然在发展阶段上先于纯电动,但相比之下,用科研人员自己的话说:“纯电动(在技术难度上)反而要简单得多”。况且直到现在,国外那家巨头在混合动力技术上的强势,依旧如大山般横亘,以至于欧、美企业都只能低头求助或者另寻他路。这些情况我们的政策制定者能不清楚么,能不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做出长远上最符合行业整体利益的决策么?

    总之,时间可以改变一切。 我相信只要比亚迪能够像秦人那样,始终把勇敢与坚持,当做手中戈戟之外最锋利的一把利刃,那么这家在坎坷中摸索前行的自主品牌,终会迎来破晓的那一刻。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