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科研巅峰的跋涉者
——记“孙越崎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张烨

    张烨同志,承担和参加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课题等攻关项目3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项,获得局级科研成果奖7项,发明专利5项,并荣获中石化“青年岗位能手”、“中石化劳动模范”、西北油田分公司“十大科技标兵”、“十大杰出青年”和“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日前,他又捧回了“孙越崎青年科技奖”这座金光灿灿的奖杯。

    2000年7月,从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毕业后,来到了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深处的塔河油田,从此与大漠、戈壁、石油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是,他把实践当课堂,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凭着勤学好问,他很快在采油气技术岗位上崭露头角。

    常言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后来,分公司采油气首席专家林涛同志发现了张烨的潜力,并将他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林涛在油田开发上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是一名知名的水力压裂专家,先后荣获“中石化突出贡献专家”、“中石化采油与作业技术领军人物”等多项殊荣,他主持研发的多项技术成果领先于国内,并走在了国际同类油田开发工程技术的前列。在林涛的关心支持下,张烨的工作更加如鱼得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2009年,张烨走上了工程技术研究院储层改造研究所所长的岗位,同时也给了他大展拳脚的舞台。

    近年来,随着塔河油田开发工作的推进,油藏储层发育程度逐渐变差,采用自然完井技术产能低,特别是对于井筒较远处的储集体,利用常规酸压工艺难以实现有效沟通,严重影响着油井的产量。

    如何推动储层改造技术的科学发展,他带领技术人员突破传统酸压技术思路,大胆开展技术创新,并探索超大规模、高泵压、高排量压裂方式,最终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型复合酸压改造技术,使塔河油田油藏地层人工裂缝长度首次达到了140米以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针对上返酸压缝高控制难题,他还首次提出了“三降两配套”的优化设计方法,使西北油田分公司数十口老井获得了新生。

    “每一个科研成果的取得,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我感觉非常亲切。”张烨说。这看似十分形象的比喻,背后却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储层改造时要求现场连续施工,而一口井酸压施工时间短则三、四个小时,长则十多个小时,有时经常忙到通宵。“5+2”、“白+黑”成了他常见的工作模式。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参加工作13年来,张烨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创新形成了大型复合酸压改造技术、转向酸暂堵酸压技术、碳酸盐岩难动用储量水平井分段酸压技术等多项具有塔河油田特色的储层改造技术系列,部分技术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使酸压建产率由2004年的44%上升到2007年的70.6%,并连续7年保持在70%以上,累计增产原油1874万吨;探井高效酸压累计协助落实探明储量原油1.75亿吨,天然气135亿方。

    在塔河油田这片沃土上,张烨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拓荒牛,辛勤耕耘,无怨无悔,在努力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张润泰 张泽兰)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