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国产婴幼儿奶粉安全质量备忘录之一
奶源管理是重中之重
本报记者 吴红月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平均有1—3岁婴幼儿4800万,作为广大的婴幼儿必需的主食奶粉,质量安全关系下一代的健康。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市场对于国产婴幼儿奶粉的信心受到冲击。人们质疑最多的是奶源质量是否安全?日前,记者随同国家药监总局及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联合主办的“2013年食品安全大家行”先后对蒙牛、伊利等企业进行了采访,实地考察了奶源基地,了解到目前我国的主要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的奶源90%已掌控在大型企业手中,奶源的质量安全得到了切实保障。

    建立自有牧场已成大势

    奶源是乳品企业品质控制的第一道关口,也是奶源的第一生产车间。近些年,国内主要的大型奶制品生产企业纷纷投入巨资打造现代化的牧场,以保障奶牛规模化的养殖比例。伊利执行总裁张剑秋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从2007年至今,伊利已经累计投入89亿元进行奶源基地建设,在全国建成了标准化牧场1500多座,养殖比例达到90%以上。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谣《敕勒川》所描绘的景象在伊利牧场又获得重现。

    在伊利的敕勒川牧场,现代化的牛棚为良种奶牛提供了良好舒适的生长环境。张剑秋说,“伊利新建的牧场均按照绿色养殖理念推进原料的质量安全、环保、零排放标准,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饲养、统一改良、统一防疫、统一订单和全面服务”的“六统一、一全面”管理。伊利牧场的奶牛主要从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乌拉圭引进的荷斯坦良种。据说这种牛原产于荷兰和德国,以产奶量高著称,世界各国都以此作为奶源的主要品种。伊利每年都会组织一次冻精招标,将优质种牛的冻精采集,选择体型、产奶量和牛奶的理化指标,测定的结果将成为冻精选择和匹配的依据。与此同时,伊利会邀请全球多家冻精公司参与测定,实现货比三家,选出最好、最匹配的冻精,实现奶牛的优生优育。

    记者在伊利的大型进口挤奶设备前看到,上百头的奶牛排列有序进入挤奶转盘,在经过乳头消毒之后,由挤奶机自动吸奶,新鲜奶水从设备直接输送进入大型罐装车中,随后被运往加工厂,整个过程没有任何人能够接触到,以此保证奶源的洁净。

    如今,这样的大型牧场已经在全国主要的奶制品生产企业装备起来,完全按照国际上的良好农业规范GAP和关键点控制认证HACCP标准实施。

    强化“最前端”及“最末端”管理

    在蒙牛乳制品公司的收购车间,一辆辆载有鲜奶的冷链车停在车库旁边。“我们首先要对每一辆车的鲜奶经过多达66项的基本检查,符合要求的才能作为各种奶制品的原料使用”,高科事业部预处理班班长张强介绍说,“一旦有的指标不能达到要求,我们将把整车的鲜奶倒掉,对质量安全的要求决不放松。”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消费者对于国产奶粉的信心受到重挫,也给许多国内企业带来了极大压力,但2008年也成为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后,国内企业在奶源上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进,”蒙牛集团助理副总裁王艳松说。蒙牛直接投入15亿元建立奶源基地,并对购牛、青贮、转型升级等运营上进行支持。蒙牛还制定了强化“最前端”与“最末端”的管理思路。

    最前端即对种植环节进行全方位质量管控,避免奶牛“患从口入”,最前端可以延伸到每一口饲料。而最末端即完善的市场环节质量体系,保障每一包出厂到消费者手中的牛奶都是合格的。

    王艳松介绍说,蒙牛还引入了第三方检验力量,形成互相监督相互制约的闭环管理机制。蒙牛产品的第一道保险由牧场、工厂和市场三个环节的质量部门完成;第二道保险由质量安全管理系统对各环节质量进行抽查,相当于“再保险”;第三道则是邀请第三方检验机构对前两道工作进行抽查、评估、确认,相当于第三重保险。

    提升规模化水平 保障品质安全

    只有不断地加强优质奶源质量和数量的保障,才能更好地打造国产高品质的奶粉质量和品牌优势。近期,蒙牛已经增持中国最大奶牛养殖企业现代牧业的股份,并计划到2015年实现原奶100%来自规模牧场。伊利则向东北重要奶源供应商辉山投资5000万元,稳定东北原料奶供应,同时还在新西兰投资建立奶源供应基地,并和美国最大的牛奶生产商DFA联手,在战略采购和牧场服务上展开长期合作。

    国产奶粉的奶源之痛正在逐步被消除。2010年,我国颁布的婴幼儿食品国家标准作为强制性标准,设定指标64项,其中需要用仪器进行化验的多达62项。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国际乳联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宋昆冈说,“只要研究一下婴儿配方食品标准及相关标准,就会发现所用原料与国外基本上无大的差异,该有的成分必须要有,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因此,婴儿配方乳粉的原料成本不会有太大差距。”他提醒消费者应理性回归,看好国产婴幼儿奶粉的品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