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8日 星期日
志在“捏把黑土冒油花”
——记中科院海伦站科技特派员团队

    本报记者 马爱平

    科技追梦人

    在黑龙江省海伦市,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希望这片黑土地再现“五花草塘”的肥沃,大豆、甜菜能年年稳产高产;他们扎根这片黑土地,研究这片黑土地,将知识和汗水融入这片黑土地。2012年,海伦市粮食连续第九年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达到45.13亿斤,并连续九年被评为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这份殊荣后的“功臣”,就是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的科技特派员团队。

    四千多瓶土壤样品是“镇站之宝”

    1978年,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在海伦市西郊成立。35年来,科研人员采集的土壤样品四千多瓶,这些“镇站之宝”足足摆满了四间实验室。如今的海伦站是东北黑土区长期、综合性的农业资源、环境、生态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基地,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豆综合试验站、甜菜综合试验站。

    然而,十多年前,韩晓增调来任站长时,海伦站的情景却不乐观。那时海伦站很穷,外债18万元,职工好几个月没发工资。

    韩晓增不向困难低头。他带领站里职工一边还债、一边“种地”、一边研究写文章。2003年和2005年,实验楼和专家公寓相继建成,科研人员终于从平房搬进了像样的办公楼。

    来海伦市后,韩晓增发现有约100万亩肥沃黑土变成了中低产田,黑土带正逐渐变成“生态脆弱带”。震惊之余,韩晓增心痛不已。

    黑土是土壤中的宝藏,以拥有黑色的富含有机质的表层而著称,东北松嫩平原是世界上三大片黑土之一,其余两大片分布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和乌克兰大平原。

    海伦市科技局局长李文贤介绍,海伦市位于中国黑土分布区中部,为“水獭”之意,属草原密林地带。当地人把这片黑土地称为“五花草塘”,它的肥沃被形容为“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

    “黑土是我国乃至世界少有的肥沃土壤,对它的保护不但对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有重大意义,而且典型黑土的长期存在,也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留给子孙后代能持续利用。”他下定了决心。

    韩晓增开始了“松嫩—三江平原中低产田治理和区域农业综合发展技术”研究。8年的不懈攻关,他在退化黑土生态恢复重建技术与模式研究中获重大突破,明确了黑土肥力演化过程并提出了黑土退化的指标体系,提出了肥沃耕层构建技术、亚耕层土壤快速熟化技术、粮草轮作与奶牛一体化产业技术模式等技术措施。2012年,此项成果成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近3年,这项成果使海伦市60万亩退化黑土的生态得到恢复重建。在黑龙江省5个市县推广应用达到236万亩,增产9520万公斤,新增利润1.6亿元,创造产值2.1亿元。

    在海伦站没日没夜的潜心研究,韩晓增渐渐地从一个本科生成长为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明星博导、二级研究员,他带领的土壤物质循环学科组所取得的成果已连续三年在该所排名第一。今年刚考上韩晓增博士生的郝翔翔说,韩老师是不少博士生的偶像,决定来海伦站之前,韩老师问的第一句话是,能不能吃苦,这个吉林农大毕业的山西孩子,决定来到这片黑土地,“因为在韩老师手下工作,能学到东西。”他说。

    2008年,韩晓增等8位工作人员,被海伦市聘为科技特派员。上个月,韩晓增来到了全世界最早的试验站英国洛桑实验室,与世界各国的生态学家,在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交流。如今,海伦站与数十个国家的院校保持着合作,每年来站工作的国内外专家有百余人次。

    育出最完美的大豆种子

    “海伦市是中国大豆文化城,大豆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年均100万亩以上,约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l/3。然而,大豆连作使土地的根部病虫害加重,一遇到干旱年份连作大豆会减产50%,甚至绝产。”李文贤说。

    在海伦市大豆农户中最熟悉的大豆专家“许老师”,是海伦站研究员许艳丽,她闯入了世界性难题“大豆连作障碍”的禁区,成为国内首次在此方面进行专题研究的科技人员之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她在海伦站试验地建立了18个区的大豆连作长期定位试验圃,从10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她研制出了控制重迎茬大豆减产的“增产剂”“叶喷剂”“保产剂”“增效剂”“种衣剂”等产品,在黑龙江、吉林等省区获得大面积推广应用。目前,多项成果在海伦市累计推广已达1800多万亩,增产大豆1.2亿公斤,使农民增收l.8亿元。

    如今的许艳丽已退休,虽然身体因常年劳累患上了风湿病,但课题多、成果多、学生多的她仍是农民最欢迎大豆专家,在海伦大讲堂、在科普之冬,她总是孜孜不倦地讲述着大豆高产技术、病虫害防治要领,农民一遇到问题仍旧是第一时间打她的手机,无论白天还是凌晨……

    在夏秋时节,在海伦站的大豆地里,也总能看见海伦站大豆育种专家李艳华,她常年泡在田间地头,却认为这是充实快乐的。

    “20年没穿过裙子,与现代女性不沾边。”李艳华这样评价自己。今年黑龙江遭遇洪灾,为了让大豆苗少泡水,她就没日没夜守在大豆育种田里抽水,常常凌晨三四点还能看到她在田里的身影。

    “咨询大豆种子的人多了,有人就说把海伦站的门槛都踏坏了。”她笑称。这些年从来不休假的李艳华谦虚地说,因为自己长得并不漂亮,总希望把所有时间都交给大豆育种,育出最完美的大豆种子。

    “好的育种专家都是亲力亲为”李艳华说,“生完孩子寄养和自己伺候是不一样的,只有仔细观察,从几万株里选择,及时淘汰,才能增加选择机会,选出最好的大豆种子。”

    就这样,李艳华经过11年研究试验培育了“东生1号”,色泽好、颗粒完整,外地来的货商往往给出高价,使农民每亩地至少增收100元。

    从2002年开始,李艳华每年冬季都到海南三亚南繁培育,使大豆育种期由原来的11年缩短到7年。目前,李艳华所研究的、通过国家鉴定推广的大豆优良品种已达十余种。“东生1号”在海伦市推广面积200万亩,周边市县推广320万亩,年增产达2457.5万公斤,获经济效益5300多万元。

    海伦市科技局副局长王为民说,目前,海伦站为五个示范县(市)共739万亩的大豆生产提供了技术咨询;建立了8个万亩大豆高产示范区,平均亩产达到了229公斤,比农民常规生产增产20.5%。

    追求高效的生态循环模式

    海伦市是黑龙江省重要的畜牧业养殖基地。刘春龙提出建立“粮草轮作与反刍动物一体化技术经济模式”,他说:“理想的状态就是牧草肥田、以草代粮、以牛增效、以粪肥田。”

    在海伦市胜利村慧丰奶牛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已建立了一套高效生态循环模式。刘春龙介绍,该模式首先种植青贮玉米、苜蓿等高产优质牧草,培肥地力、节约粮食;其次通过对优质牧草的青贮,最大限度保存牧草的营养价值,提高饲喂后奶牛、肉牛的经济效益;第三,反刍动物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最后,通过以上各环节的技术集成,提高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循环效率。

    正在建设的海伦市慧丰奶牛养殖有限公司大型沼气工程,建成后将日产沼气570立方米,日处理鲜粪19吨,可供150户居民生活用气。黑龙江生态环境院士工作站也在此设立。“目前该模式各技术环节相互衔接尚不完善,希望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开展深入的技术优化集成系统研究,让该模式能更好的普及推广。”扎根海伦的刘春龙对奶肉牛高效绿色养殖充满了期待。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