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18日 星期日
“弱势产业”如何成为“黄金产业”
——锡山农业转型升级调查
本报记者 过国忠 本报通讯员 许加彬

    现在的锡山农民已经不再“靠天吃饭”。科技日报记者今天来到无锡市锡山区厚桥街道中东村的桃梨种植基地看到,果农们有的正在沉甸甸的梨树上采摘成熟的皇冠梨,有的正在把已装箱的果产品小心翼翼地搬上大卡车……

    “今年遇到连续30多天的极端高温天气,对果产品生长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由于我们及时采取了应对措施,没有造成大面积的减产。目前,仅皇冠梨种植面积就有200亩,今年预计总产量可达20万斤。你们看,这一箱10斤装的皮薄肉厚、酸甜可口的皇冠梨,一箱就可卖到120元。”中东村桃梨协会的相关农业技术人员说。

    类似这样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在锡山并不是少数。自锡山提出加快发展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启动建设“一村一园”建设以来,已建设村级现代农业园区67个,实现每个村至少建有1个现代农业标准园,全区逾五成土地迈入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的轨道,大大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

    建合作经济组织: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锡山是我国乡镇工业的发源地,人均耕地只有0.5亩,产值仅占全区GDP总量1%左右。过去,这里由于人多地少、传统农业比重大,加上延续着“农户单兵作战、分散经营”的传统模式,一直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那时的锡山农业,同样是‘靠天吃饭’,搞农业不容易,农民更是苦啊。只要一遇到自然灾害,农业受灾、农民‘受伤’。”山前村党总支书记吴岳平说。

    那么,该如何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有效解决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增收不增效的共性问题?

    “要真正提高农业效益,就要运用发展现代农业理念,坚决打破传统的生产模式,加快发展高科技、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区农林局副局长、高级畜牧师胡建伟说。

    几年来,锡山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土地确权、两权分离、价值显化、市场运作、利益共享的办法,通过行政推动、政策引导、规范操作,激励农民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推进土地向现代农业园区、特色规模基地和专业大户集中,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目前,全区已流转土地超过5万亩,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集中面积比例达到55%以上。

    除此之外,还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形式,建立完善订单农业、合同契约、股份合作等多种利益联接方式,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

    厚桥街道宣传委员汪苏湘告诉记者,原来中东村的桃梨都是农民分散种植,不但规模小,更是缺技术、缺资金、缺品牌,果产品附加值很低。2011年,中东村成立桃梨协会后,扩大果品种植面积,精品果树种植面积超过13.33公顷。同时,通过加强标准化生产和建立“超市+基地”“超市+合作经济组织”等经营新模式,很快就打响了特色农业品牌。

    用现代农业技术:促农业升级和农民增收

    “坚持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在先进性、关键性、适用性技术上求突破,注重引导种养殖基地引进抗旱抗病的新品种,不断扩大农业保险领域等,这是我区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实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举措。”锡山区农林局副局长蒋红梅说。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科技人才在这里真正成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

    无锡高科技农业示范园投资建成的智能温室大棚,拥有地源热泵加温、湿帘——风机降温、电磁阀自动控温、移动式育苗架、全自动内外遮阳、顶开侧开窗、一体化净水、自动化喷淋等先进的生产设备系统,园区生产实现全智能计算机控制,并成功引进大花惠兰、蝴蝶兰、高档凤梨等一批优新品种,已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中国—以色列国际农业培训中心南方中心等创新载体。

    东昇食用生物产业园一期工程投资420万元,建成全省设施最先进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今年,园区还将投入600万元进行二期菇房建设,建成后园区现代化菇房面积将达1万平方米。至今,已拥有4项发明专利和3项实用新型专利。

    太湖水稻示范园与科研院校合作,已建成一个高标准农田2500亩和平原智能化节水灌溉核心示范区,智能化育苗工程正在加紧建设。

    近年来,锡山更是重视推广一批应用型节约技术,推进节约型农业发展。目前,全区粮食生产中旱育秧、抛秧、机插秧、直播稻等轻简栽培技术应用面积近100%,并积极实施了“水稻化肥减量施用试验与示范”等项目。

    记者了解到,今夏以来,江南持续性高温,旱情急剧发展,到处本应绿油油的蔬菜地、水稻田、黄瓜棚……出现枯黄。为此,区农林局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引导种养殖基地引进抗热抗旱抗病的新品种,推广各类诱杀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采取高温闷棚等消毒措施,减轻病虫害发生等。

    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机制,抓好面源污染治理,增加蔬菜产品农残检测批次,严把上市蔬菜质量关。

    记者从锡北镇的千亩蔬菜园了解到,这里生产的蔬菜,都是种植的高品质、无公害蔬菜,统一供给无锡朝阳农贸市场,以及进入一些超市和当地的农贸市场。

    从市场需求出发:不断调整优化品种布局

    在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锡山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基地为依托、科技为支撑,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推进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得到转型升级,迅速走上高效特色之路。

    目前,锡山区已形成特色水稻、时尚蔬菜、花卉苗木、名优茶果、特色水产和优质奶业六大主导产业,培育出江苏省无锡高科技农业示范园、中国农科院太湖水稻示范园、江苏省无锡斗山农业生态园、江苏省无锡绿羊花卉苗木园、中国红豆杉高科技产业园、中国无锡水生态科技示范园、翠屏山森林公园、嵩山植物园、鹅湖现代渔业示范园、东昇食用生物产业园等十大园区。

    “农产品既要有科技含量,还要有市场。”在这样的认识下,锡山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同样注重不断调整优化品种布局和农业园区之间的差异化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欣闻,锡山区农业园区化面积比重达到38%以上,其中,67个村级农业园区已累计投入3.2亿元,各园区主打一至三个特色农产品品牌,推进110多个农产品提档升级,同时,加快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体验农业,体现出高效、高端、高质,全力打造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锡山区东港镇黄土塘村,是一个著名“西瓜之乡”,栽种西瓜已有300多年历史。这里已建成的1800多亩大棚西瓜基地,通过引进“早春红玉”等市场俏销新品种,应用大棚滴灌栽培技术,至今仍然沿用传统栽种方式,采用豆饼、稻柴灰、禽畜粪便等有机肥垩田,化肥一般很少施用,更严禁施用生物膨大剂或催红素等,让西瓜完全在生长过程中实现自然成熟。今年,西瓜上市,外地西瓜一元左右一斤,可黄土塘西瓜可卖2.5元左右一斤,亩均收入预计超过9000元,纯收入达到6000多元。

    今年来,面对出现的极端天气,锡山区突出抓好高温季节蔬菜生产设施推广应用,调整优化品种布局,积极发展各类伏缺蔬菜,努力提高蔬菜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伏期蔬菜上市数量。

    区农林局还积极主动推进产销对接。加大产销对接活动组织力度,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与农贸市场、超市、社区等加强对接,降低流通成本,稳定蔬菜价格。加强蔬菜生产信息监测,通过多种形式和载体及时为菜农提供产销信息,既确保了市场供应,又不令农业受灾、农民“受伤”。

    “弱势产业”打造成为了“黄金产业”。今天的锡山农业,村村有特色,高效又赚钱。在农业园区中,有华东地区最大的高档花卉生产基地,国内唯一的高钙功能保健大米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红豆杉种植保护加工基地。它们产出的功能大米、精品果蔬、高档花卉亩均效益分别达到3000元、1万元和5万元以上。

    (科技日报无锡8月16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