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02日 星期五
相同气温缘何带来不同“热感”?

    □ 黄智敏

    “智”解三伏天

    开栏的话:

    7月30日11时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签署重大气象灾害(高温)二级应急响应命令,这是我国有史以来启动的最高级别高温应急响应。7月31日,中央气象台连发高温橙色预警,部分地区气温达40℃—41℃。

    人们在忍耐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的同时,禁不住要问,怎么这么热?一样的温度怎么有的像火炉有的是闷罐儿?为拉直这些问号,本报特邀请多年从事气象研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黄智敏,开设《》栏目,为读者解惑。

    “预计今天白天,华北南部、黄淮西部等地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其中江苏南部、上海中部等地最高气温可达40℃—41℃。”7月31日10时,中央气象台再发高温橙色预警。

    7月下旬开始,我国大部气温持续升高,在城市“火炉”竞比中,人们习惯以温度的高低衡量炎热的程度,然而同样气温却时常带来不同的“热感”,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是“干热”没有“湿热”热。以武汉和北京的对比为例,武汉位于亚热带,北京则在暖温带,7月份武汉平均气温为29.0℃,只比北京的26℃高3.0℃,但人们感受上武汉要比北京热得多!因为武汉河湖交织,水汽压和相对湿度都比北京大,当气温超过人的体表温度32℃后,人体排汗会因空气湿度大受到抑制,因此体感更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桑拿天”。

    同时,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的地区晴朗少雨,气流辐散下沉导致气块压缩,周围空气挤压做功转化成内能,引起“绝热增温”,加之风速小,昼夜温差小,人们体表水分蒸发慢,体温升而不降,热感高。相反,湿度小、风速大的地区,人的体表蒸发耗热快,热感就低。以7月24日16时为例,北京38℃,武汉35℃,但武汉相对湿度50%,北京26%,其感受不比武汉热;而吐鲁番虽气温更高为39℃,但相对湿度仅14%,较武汉小36%,人体水分蒸发更快耗热更多,热感上就更不及武汉了。

    二是乡村没有城市热。城市到处水泥、油渣路面,楼房林立,增热快,风小散热慢,加之工厂、空调排热,气温比乡村高。相反,乡村空旷,绿色植物、水面吸热慢,空气流畅,水面蒸发与作物蒸腾耗热较多,气温相对较低,加之风速较大,人的体表水分蒸发也快,体内耗热降温也多。

    三是缓热不及骤热热。一般在低温后骤然增温,往往是雨后湿大风小,人体表面蒸发受抑耗热慢,在生理与心理上都难适应,感受就比缓慢增温要热。

    因此,空气水分、风速、地理环境,都会影响体表水分蒸发速度,导致人体“热感”差异,而水的液、固、气三态的“相变”,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的生活,这为抑制城市“热岛效应”提供思路。因此,冀望一些科技企业能够在城市“消火”机制上,应用自然与社会科学原理,创新出更多惠民产品。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