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30日 星期二
不应鼓励医生“带病上手术台”
张显峰

    显峰冷言

    媒体报道,49岁的洛阳医生孙君军突发胆囊炎几乎虚脱,但还是坚持做完3台复杂手术,一结束,他直接被送往手术台。同事说,“胆囊炎发作起来的疼痛,普通患者可能半个小时都忍不了”,“孙医生的职业操守令人称赞”。(7月27日《大河报》)

    听到这样的故事,恐怕很多人都会肃然起敬。能碰到这样一位医生,应该是患者的运气。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的当下,我们被各种有关医生、医院的负面新闻包围着,不交钱弃而不治的、医疗事故后扯皮耍赖的,等等,而孙医生病倒在手术台上的故事,让人窥见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白衣天使”形象。

    不过,除了祝福孙医生早日康复外,我还想叮嘱的是:下次可别这么卖命了。无论从感情上还是理性上讲,都不宜过分宣扬这种精神,也不应鼓励向孙医生学习。

    对孙医生而言,这可能只是出于职业责任的一个自然选择,想让那等待的几位患者早早摆脱病魔,他自己再安心医治。但殊不知,这样做不仅于己不够人道、不负责任,对躺在手术台上的病人也是危险的。试想,如果孙医生没能坚持到手术结束,而是在手术过程中突然倒下……想想都令人后怕!既然在手术中突然发病,能忍痛做完一台手术已经不易,赶紧换个医生再做剩下的就是了,真的没有必要强撑。这和疲劳驾驶、带病驾驶其实没什么两样。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了宣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媒体也乐于鼓吹这样的精神,仿佛只有“焦裕禄式”的干部才是党的好干部,只有大灾当前不顾家人、先救别人才配得上英模称号,只有病倒在工作岗位上才算“典型”“榜样”。如果一个社会总喜欢以“病倒”“累倒”作为尽职尽责的标尺,那么,其所宣扬的道德标准恐怕也是“带病”的,崇效者恐怕也不堪其累,最终坚守者恐怕也寥寥矣。

    我们的媒体上不缺孙医生这样的道德榜样,缺的是寻常人的寻常故事。文明社会不应宣扬以过度牺牲个人利益而换取别人的道德膜拜,让个别追求不凡的人站在道德的十字架上,然后告诉人们这就是标准。把道德神话,只会让人敬而远之,最终陷入道德迷茫。其实,每一个人坚守做人的本分,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是一个社会难能可贵的道德秩序。

    欣慰于我们的社会有孙医生这样的“白衣天使”,但更期望更多的医生能够坚守基本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不必“病倒在手术台上”,只要心怀敬畏地做好每一台手术就够了——这,岂不是更多患者之福?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