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20日 星期六
山雨欲来风满楼

    文·林之光

    科林碎语〉〉〉

    “山雨欲来风满楼”是我国常用成语之一,常常被用来说明“在重大事件发生前出现的气氛和迹象(《辞海》)”。

    成语源自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该诗前四句是:“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说的是,诗人登上城楼,览景乡思滚滚。忽见西方蟠溪上乌云初起,太阳也将沉没到西侧慈福寺阁后面去。突然间凉风满楼,预示着山雨就要到来……“云、日、雨、风”,周汝昌先生曾称此“气象”联句为不朽名作。

    这种雷雨大风天气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其原因却并不简单。

    原来,产生“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天气云系叫积雨云。这是由于白天阳光晒热地面,空气受热上升形成的强烈对流云系,常常发展得如同大山一般,云顶甚至可高达近万米。积雨云的前部(指前进方向上)气流强烈上升,气流不断降温,水气凝成雨滴。雨滴升到云区上部后主要流向积雨云后部,并因重力而下降成雨,下降时带动周围空气产生下沉气流。

    积雨云后部为了补充这下降流失的空气,会不断夹卷进云外不饱和干燥空气。干燥空气会加速雨滴蒸发耗热而使周围空气迅速降温。低温空气密度大,迅速下降到达地面上会堆成一个中小尺度的冷高气压。这种雷暴高压(积雨云中一般都有雷电)虽然个儿不大,但气压梯度并不小,雷暴大风由此从这里迅速向四周扩散,这就是雷阵雨天气的大风之源。在积雨云前进方向上,大风会很快超过积雨云前部雨区而先期到达。这又是雷阵雨天气“先风后雨”的原因所在(非前进方向上则仅有风而无雨)。

    宋代曾巩的《西楼》,描写的正是这种雷雨大风天气:“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西(朱)楼位于海滨和内陆山区之间,诗人故意卷(钩)起苇帘,主要并非为了引风入室,而是为了躺着也能欣赏“千山急雨”的壮美景色。可见朱楼当时大体位于积雨云前进的路径之上。

    但是,许浑诗中的“山雨欲来”,实际上可能并没有降临,即咸阳城西楼并不一定在积雨云的前进方向上。因为诗的第五、六句“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是何等的悠闲(周汝昌语)。实际上,诗人此句主要是寓意唐皇朝即将崩溃(因为诗的末两句是“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风已满楼”,“山雨欲来”,气氛已足,寓意已寄。至于到底山雨最后来与没来,对全诗实际上已经并不重要。

    1988年6月,我到赤道附近的吉隆坡市开会7天,外出时也遇上多次雷阵雨天气。可是发现那里的赤道雷雨天气虽几乎天天都有,但大风却并不大,持续时间也短;雨滴在皮肤上,竟是温乎乎的。

    原来,这是因为赤道滨海地区空气十分潮湿,积雨云后部夹卷进来的空气也不干燥,因而积雨云后部下落的雨滴蒸发也慢,雨滴和周围下降气流温度偏高的结果,地面上形成的中小尺度高压就不高,雷暴大风自然就不大、不持久了;掉到身上的雨滴自然也是温乎乎的了。要知道,我国北方夏季雷雨大风之凉,雷雨雨滴之冷,体弱者被淋湿了,一般将难逃感冒。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