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16日 星期二
网络时代职业记者更要有求证精神

    显峰冷言

    近日一则报道让中国科学院“躺着中枪”。该院新闻办紧急发布声明称:某报就“2013全球腐败舆情表”相关新闻进行报道并表示“由中国科学院旗下的世研民意公司(CRC)代为调研”。经核查,中国科学院系统所属企业中无此公司,此信息有误。(7月15日《北京青年报》)

    打开网络,类似的“辟谣”让人眼花缭乱,如坠云雾里。此前有消息称,北京市多家网络媒体联合打造“辟谣”平台,共同“狙击”网络谣言。

    “谣言”成了网络时代最富集的一个信息产物,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专业媒体之痛,有的发端于网络,有的则是由于专业媒体的不严谨报道经网络传播而被放大。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我有时也不大能够分清哪句是谣言,哪句是真话了。”

    谣言有时候也是被逼出来的,就像真相有时是被谣言倒逼而来的一样。在公众期待的信息极度匮乏,舆论求证极其艰难的时候,谣言便会遵循“无风不起浪”的原则变成新闻。这里当然有当事方的问题,尤其当谣言的对象是官方机构——它们总喜欢做鸵鸟,对舆论不理不睬;以为记者的求证是起哄,是找麻烦,能躲就躲,能不开口就不开口。岂不知头埋得越深、嘴闭得越严,谣言滋长的空间便越广阔,传播的速度便越迅速。

    但有的媒体的浮躁客观上也使一些本可避免的谣言借势生长,比如让中科院“躺着中枪”的这条。有的媒体热衷于轰动效应,习惯于“网曝”,对网络上的信息不加求证便搬上版面,搬上屏幕,不经意成了谣言的传播机、假新闻的扩音器。传播谣言容易,但要消除谣言的影响却很难,专业媒体的信誉往往在这一次次“辟谣”中跌近临界。

    专业媒体一定要守住真实客观的职业底线,越是碰到“猛料”,越要小心求证,而不应“先报了再说”。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专业媒体如何在竞争中取胜?或者说,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职业记者如何安身立命?显然,传播简单的信息和奇闻已无优势可言,而对网络上鱼龙混杂的信息进行求证才是其积攒良誉、竞争取胜的法宝。

    网络时代最缺的是“有脑子”的记者。这个话听起来也许很无厘头,但它很严肃。我们常常强调“脚底板下出新闻”,但脚是不会思考的,脚体现的是脑子的意志。没脑子,脚步就会乱,脚下沾再多的泥也出不了有价值的新闻。有脑子,体现在作风上就是有求证精神。记者采访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是这样吗”,在得到的所有信息之间构成完整的事实链或逻辑链之后,形成的报道才可能更接近真相。

    专业媒体不被谣言裹挟,职业记者善于利用专业渠道、专业资源“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才可能在网络时代不被淘汰,真正成为真相和良知的捍卫者。(张显峰)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