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21日 星期二
如何跳好校企合作“双人舞”
本报记者 林莉君 通讯员 袁芳
马德秀
卢天健
陈春阳
宁滨
吴妍华

    ■将新闻进行到底

    海峡两岸5所交大“当家人”共话协同创新

    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的实施,为高校改革注入了强大动力。如何深化协同创新、实现共同发展成为校企合作面临的新时代主题。

    5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卢天健、西南交通大学校长陈春阳、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台湾新竹交通大学校长吴妍华等5所交大“当家人”齐聚第七届交通大学全球校友商界领袖峰会,在以“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实现校企共同发展”为主题的校长论坛上共话协同创新。

    “把门开得大大的,和社会发生最密切的关系”

    大学本身是一个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无时无刻不在跟社会进行信息、人才、能量,包括我们的智慧、精神等各个方面的互动和传递。

    “2011计划”作为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重大工程,提出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行业产业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几位交大的“当家人”是如何理解协同创新的?

    “协同创新就是在应对国家需求中实现世界一流。”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说,“一所大学要想真正的成为一流,一定要跟社会紧密地结合。”大学本身是一个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无时无刻不在跟社会进行信息、人才、能量,包括我们的智慧、精神等各个方面的互动和传递。“我觉得一所大学能够成为世界一流,肯定是要把门开得大大的,是要跟社会发生最密切的关系,而且社会的发展应该成为一所大学发展最强劲的动力。”

    “我理解协同创新就是不同的机构单位之间优势互补,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之间,来提高自己创新的能力。”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说。“‘2011计划’对我们高校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高校要思考怎么利用这种协同创新的机遇,面对国家的重大需求,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卢天健的答案直白又简单:“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我认为对于西南交大来说更多的是一个新时期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挑战。”西南交通大学校长陈春阳从自身的实际来看待这个问题。

    台湾新竹交通大学在当地孕育了联电、台基电、联发科等世界一流的公司,也孕育了台湾的通讯产业,像鸿基、华硕、伟创、明基等。在台湾,由交大人创办、负责,或者担任总经理的的公司由294家,总营业额数字约等于当地GDP的三分之一。作为新竹交通大学的校长,吴妍华认为:“协同创新是全球几乎所有不管在企业界、在学术界、在各个领域都必须要走的一个策略,它是面对全球竞争所必须要走的道路。”

    学校一定要出台相应的政策 避免“狗熊掰棒子”

    学校一定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根本就是小打小闹,跟狗熊掰棒子一样,今天有一个小项目,明天这个项目做完就完了。

    “2011计划”提出“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重在推动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论坛上,几位交大负责人围绕这一话题各抒己见。

    “‘2011计划’的实施很大程度上需要在创新组织方式上有很多根本的变化,比如以前的创新主要在大学内部进行产学研结合,从内部方面一方面的功能需要。现在的创新方式需要我们学校和学校之间,以及学校和社会,甚至产学研之间,深层次地实现‘1+1大于2’,或者是化学反应式的组合。这需要我们在观念上、在管理方式上有大量的创新,也需要管理者有勇气来做这件事。”西南交通大学校长陈春阳说。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认为,在面向企业界,科研机构,国际上的跨国公司的社会资源整合过程中,“学校一定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根本就是小打小闹,跟‘狗熊掰棒子’一样,今天有一个小项目,明天这个项目做完就完了。”

    “正像马书记讲的,这种协同创新不仅仅是过去简单的产学研结合,也不仅仅是一个项目。所以,我们在酝酿协同创新机制的时候,如何在机制体制方面创新、如何在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方面要有一个比较好的理解。如何能够把社会上有效的资源,把在这个过程中做得好的机构统一到一个平台上来做?我觉得首先就是要做好顶层设计,而不仅仅把它作为一个项目。”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说。该校牵头申报的“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刚刚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14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把握好自己的定位 实现和企业的共赢

    从基础理论研究一直到技术研发,最后一直到产业化,高校要好好把握整个链条中的位置,首先要参与好顶层设计,另外,高校如何在里面做得好,应该定位好自己。

    校企合作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在“2011计划下”,高校和企业要如何实现共赢呢?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结合校企合作的实际经验对这一问题给出了深刻的见解。

    “解决一个重大需求问题,从基础理论研究一直到技术研发,最后一直到产业化,高校要好好把握整个链条中的位置,首先要参与好顶层设计,另外,高校如何在里面做得好,应该定位好自己。我们跟企业怎么样合作好,怎么把利益机制设计好也非常重要。过去我们做城轨交通就有这样的经验,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主体,一定能够把优势发挥好。在研发阶段,高校作为研发力量能够做一个引领,到了实验阶段、示范工程阶段,高校就应该从一线站到二线来,做好人才和技术支持。所以,在协同创新方面,特别是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如何把体制设计好,把优势互补做好,做好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将来才能把这个机制长期做好。”宁滨说。

    在他看来,“多赢要分不同的阶段来看,我们这个协同创新有几个方向,像北京交大承担的方向主要是高铁的列车控制系统方面的创新,我觉得在研发阶段。学校有优势,企业的人就要到学校来,在这个平台上来做,但我们也要适应企业。研发工作的下一步是示范工程应用,这个阶段可能就由企业牵头去做。下一步我们就要把企业、高校的利益,知识产权的问题,将来服务市场的利益共享这些问题都要事先协商好。这个项目从开始到完成我个人认为需要5—10年,当中的投入和共享都要协商好,怎么样能够把分享分担机制、将来的利益共享机制共同设计和协商好,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去努力。我觉得北京交大在完成城轨这十年走过的路,只要设计好,而且企业高校在这个过程中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理想,最后一起努力把这个目标实现。”

    让老师真正做到“师傅带徒弟” 培养创新人才

    不管社会怎么变化,人才培养的根本不能变。我是想让我们的老师真正做到师傅带徒弟,而不是说给学生上课,做PPT,就拜拜了。

    “2011计划”提出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呢?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卢天健说:“人才是我们办高校的根本问题,不管社会怎么变化,人才培养的根本不能变。我讲一个例子,从2006年到现在,我们仿效剑桥大学模式把大学生进行一对一培养。为什么做这个事呢?我是想让我们的老师真正做到师傅带徒弟,而不是说给学生上课,做PPT,就拜拜了。我是想让老师在8小时以外和学生一对一,就像剑桥大学那样。我深有体会,为什么剑桥大学有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现在只培养了一位,还是学文学的,希望我们下一代能够真正在科技上有所创新。”

    台湾新竹交通大学校长吴妍华认为,一个跨领域又是顶尖的精英领导人才,应该有几个特质。“第一,他要有创造力;第二,这个学生专业以外要有跨领域的能力,前面几位校长书记都谈到,跨领域的能力除了专业领域以外,在学校或者是在跨系、跨院,甚至跨校、跨国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也可以多方面的接触,领导人才不只是专业能力,必须在教学、科技、人文、管理、沟通能力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第三,他必须是创新创业的领袖人才,领袖人才的培育学校也可以结合一些校友企业领袖人才来带领,借助社团的参与和国际化社会的参与来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的学生不只是就业能力,还应该具备创业能力,也就是变成创业家。”(张先睿摄) 

    ■延伸阅读

    关于“2011计划”

    “2011计划”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于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该计划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这次国家重点扶持的不再是哪一所大学,而是一批跨界式的新型主体——“协同创新中心”。2013年4月11日,首批14家通过“2011计划”认定的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名单出炉。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