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21日 星期四
带兵就要打胜仗
——记广州军区某集团军特战旅连长刘珪(下)
本报记者 张强 特约记者 李华敏 姜博西

    时代先锋

    采访广州军区某特战旅连长刘珪,他略显局促;但一提“打仗”,眸子就亮了,一口“湖南普通话”说起来头头是道。

    “为啥天天都想打仗?”记者问。

    “使命!”回答很简单,可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用细节决定胜算

    黎明,粤东海滨,一片沉寂。突然,“轰……轰……”一阵猛烈的炮声,犹如平地乍起惊雷。“红军”炮弹准确地倾泻在“蓝军”阵地,一枚导弹精确击中“蓝军”指挥所。

    1分钟后,导演部裁定,“蓝军”基本指挥所被击毁,转入预备指挥所。

    这场战斗,“红军”精确打击“蓝军”各级指挥所、油库和弹药库等重要目标107个,其精确的坐标信息,全是刘珪连队官兵渗透侦察获取。

    就在3天前,刘珪把战士分成若干小组,像撒沙子一样渗入“敌占区”,先后传回大量情报,但“蓝军”核心目标——基本指挥所的信息还没有获取。

    “蓝军”指挥所处于“敌占区”核心地带,戒备森严。凌晨2点,已经连续两昼夜没有合眼的刘珪和两名队员,悄悄摸向疑似指挥所旁边的草丛中。

    300米外密林深处,一顶高大的帐篷隐隐露出灯光。“这么晚还没休息,警戒又这么严,应该就是指挥所。”队员陶琴小声嘀咕。

    “什么叫应该!必须是肯定。”刘珪犀利的眼睛盯着那顶帐篷说,“我去确认一下,你俩按预定路线撤!”

    “不行!太危险了!被俘怎么办?”陶琴惊呼。

    “如果我被抓了,那个指挥所就是真的!”说着,刘珪贴着地面,在灌木林的掩护下,慢慢消失在茫茫夜色。

    一小时后,刘珪一身淤泥爬了回来,浑身发出阵阵恶臭,脸上还划开了好几道血口子。“的确是指挥所,我都看见他们司令员了。”

    “连长,你躲哪儿了?”陶琴忍不住好奇。“粪坑。”刘珪答。

    “指挥所,方位××,距离××……发!”瞬间,“蓝军”指挥所坐标被传回。

    演习复盘,刘珪对官兵说:“打仗是一门精准的学问,绝不允许‘可能’‘好像’‘差不多’这样的模糊字眼,必须细之又细,保证肯定是、绝对是!”

    刘珪对细节的要求达到了苛刻的程度。他要求官兵在穿作战靴时,必须将鞋带藏于鞋舌里,并用黑胶布贴紧,以防行动中不小心被绊倒;狙击手击发后不可急于下一次射击,要间隔10秒,这样既便于隐藏自己,又可让枪管冷却下来,增强射击精度;子弹袋、背囊上外露的背带用胶布缠住,避免挂到树枝留下行动痕迹;手枪、指北针全部用保险带系在身上,避免在山岳丛林中无意丢失……

    一位军区领导点评,如狼似虎的刘珪,谈起打仗比小姑娘还心细。

    打仗既要勇气,也要智慧

    旅作战科长李勇是去年刚从外单位调入的,对刘珪这个传奇人物神交已久,可刚一跟他接触,却“大失所望”——

    去年6月,旅里组织战术编组作业,围绕把战术用“活”进行了战术作战推演。一次演练,担任机降组组长的刘珪,把机降地点选择在“敌”通信站正前方的山包后。

    “乱弹琴,这不找死吗!”按战术原则,机降地点一般都选择在“敌”阵地后方,隐蔽接“敌”,可刘珪竟然把机降地点选择在正前方,完全是给“敌人”当靶子。正式推演那天,没等刘珪发言,大家七嘴八舌,指出刘珪方案中的好几处“低级错误”,连连摇头:“绝对行不通。”

    轮到刘珪发言,他不紧不慢,成竹在胸:“出奇不意,才能收到奇效。我从正面直接攻击,就是用最短的时间给予最直接的打击。那个山包,是‘敌’射界死角,对我不够成威胁。我们机降时间非常短,‘敌’来不及组织狙击。我们机降后,可快速跃进反击,直打‘七寸’。而选择‘敌’后方,需泅渡河沟,攀爬峭壁,一旦遭‘敌’攻击,进退两难……”

    刘珪的这番话,让李勇眼前一亮。他仔细研究沙盘一看,刘珪说的每一条都精准到位,拿捏得丝毫不差。“这个刘珪不简单!”

    “特种作战不是攻城略地,而是打那种影响战局、扭转乾坤的小仗,既要勇气,也要智慧。”刘珪常对官兵说。

    前年金秋,粤东某山岳丛林地,一场红蓝对抗演练激战正酣,“红军”某机步师组织精锐力量对“蓝军”发动猛烈攻势,势如破竹般攻向“蓝军”纵深地带。突然,“红军”后方告警,“蓝军”一支特战小分队对“红军”后方补给点进行了“清缴”,油料、弹药、卫勤等保障模块化为乌有。

    “红军”指挥员心疼得直吸气:“速查!谁搞的鬼?!”5分钟后有人报告:“是特战旅的刘珪!”

    “又是刘珪!”“红军”指挥员气得脸色铁青,“谁抓到刘珪,给谁立功!”

    就在去年,也是刘珪让他们吃尽了苦头,一会儿狙击他们的援军,一会儿侵入他们的后方,最后干脆把他们指挥所“一窝端”。

    “红军”紧急调动两个装步营和一支侦察小分队紧急前出,兵分三路对刘珪特战分队进行阻击,并调用无人机从地面、空中等多个角度对刘珪可能“逃窜”的地方进行了全方位的搜索和侦察。

    一名步兵营长拍着胸脯说:“一只蚂蚁也休想过去!”蚂蚁没过去,但刘珪他们却不见了。正纳闷间,“红军”指挥所突然接到导演部通报,设置在指挥所后方一座高地的山洞中的预备指挥所被“蓝军”破袭。

    “红军”指挥员紧盯着地图一看,从刘珪他们刚才活动的区域,到预备指挥所,中间有一道天险——一条20多米宽的沟堑。这是“红军”忽略的路线,而刘珪他们正是飞越了这道“天堑”。

    “红军”指挥员一声苦笑:“这家伙,打仗既像狼一样狠,又像泥鳅一样滑。”

    让战士成为打仗的专家

    一分钟内,他能提交特战小组某项任务所需武器和弹药清单;对中外各型枪械的性能如数家珍,拿起中外各种制式武器可随意分解拼装,随便拣起一支枪就会用……刘珪连队下士刘龙飞的绝技,令很多人叹为观止。

    特战小组夜间使用火光引导武装直升机打击目标,火光太大,会暴露;太小,起不到引导效果。怎么办?只见刘龙飞拆开一颗烟幕弹,倒出火药,左手拿纸,右手一抓,正好90克,不多不少,燃烧后发出的火光不大不小,次次见效。

    “我们连队,像刘龙飞这样的‘专家’还有很多,个个身怀绝技,‘行动专家’龚拥政、‘狙击专家’童楚雄、‘爆破专家’黄吉……”说起自己的兵,刘珪很自豪。

    在刘珪看来,军人岗位专业性越来越强,分工越来越细,只有专业化的军人才能胜任未来复杂的信息化战争。他根据连队每名官兵的接受能力、技术水平、性格特征和身体心理素质,实施“专家计划”。官兵除了完成必训的特战课目,人人都朝一个目标专攻精练。他制订了一套严格的“晋级标准”,每年可申请一次考核,从初级、中级、高级到专家,晋级后颁发证书,并纳入评比先进、立功受奖,与每名官兵的成长进步、个人利益挂钩。

    连队列装新装备,刘珪和战士们当起“小学生”,从零学起,很快都成了新装备的行家里手。连队训练模式也从传统的训练方式,拓展为网上对抗训练、激光模拟训练。

    “把多余的东西都扔掉,带上你的枪和脑子。”这是刘珪的“名言”。可一次重大演习前,战士们把激光测距仪、手持终端等装备留下时,却遭了刘珪一顿狠批:“这也是你的‘脑子’。全带上!”

    为此,刘珪专门讲了一课:“当今信息化战场上的特种作战,不仅需要钢枪匕首,更要宽带流速。如果没有这些信息化装备,我们就成了‘聋子’‘瞎子’。”

    演习开始,刘珪他们驾乘动力伞悄悄潜入“敌区”,运用多种信息化装备对“敌”展开立体侦察,引导空军、陆航部队对“敌”通信枢纽、雷达系统和弹药库等要害部位实施精确打击,受到导演部高度评价。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