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胶州湾畔崛起蓝色高地
——胶州市海陆统筹创新跨越纪实

    本报通讯员 孙勇 刘振华 本报记者 王建高

    总投资8亿美元,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冷链产业最集聚的中集冷链高新产业项目奠基,全部建成达产后,年总产值将达150亿元,税收超5亿元;总投资9亿元的宜家液晶数码科技产品研发制造项目,一期10万平方米主体已完成,部分车间正在安装调试设备;总投资12亿元的青岛软控装备产业园二期4万平方米成型鼓循环利用车间正在安装调试设备……初冬时节,位于青岛胶州湾畔的胶州市呈现出一幕幕海陆统筹、科学发展、蓝色跨越的喜人景象。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胶州正在以全球视野研判蓝色产业发展走势,培育“高端、蓝色、新兴”产业。胶州市委书记张德平说,眼下胶州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抢抓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十八大提出的海洋强国等战略机遇,走海陆统筹、创新跨越之路,打造滨海新区和国际物流港两大发展引擎,建设蓝色高端制造业基地和山东国际物流中心。打造蓝色枢纽之城、创新发展之城、生态宜居之城、弘文尚德之城、和谐幸福之城,加快建设现代化幸福宜居美丽胶州。

    “产业链条”拉长高端制造业集群

    9月19日,胶州市政府与上海申沃客车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上汽申沃将投资15亿元,在胶州建立公司总部、研发中心、新能源汽车研发基地及生产基地。

    如今,胶州市共有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130家,2011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23家,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77.8亿元。

    颇具规模的汽车产业集群不是个案,在胶州,家电产业、冷链产业、风电产业、数字化装备产业、锅炉及辅机产业、金属结构制造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正在一只“无形之手”的引领之下,聚拢、壮大。

    作为胶州湾北部新城的有机组成部分,拥有胶州湾腹地最开阔的空间优势,胶州市正在加速建设中的“一区一港一带”增创产业集聚功能优势,成为山东半岛海陆统筹的蓝色枢纽。“一区”是由产业新区、少海新城及胶州开发区等区域对接融合构筑起的近百平方公里滨海新区,建设统筹联动、一体发展的蓝色高端制造业基地,打造产业联动枢纽;“一港”是胶州湾国际“陆港”,依托总周转量可达350万标箱的中铁集装箱中心站,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保税加工、电子商务等产业,打造山东半岛集疏运商务物流枢纽;“一带”是大沽河产业带,打造生态中轴、幸福纽带、活力水岸和大青岛生态轴线枢纽。

    依托“一区一港一带”,围绕打造产业集群,胶州明确提出,进一步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向园区集聚、向品牌化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打造千亿级高科技机电产业链,重点培育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引领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格局。

    令胶州人自豪的是,在产业集群的引领之下,胶州经济答卷“靓丽”。今年前三季度, 新签约过亿元内资项目63个、过千万美元外资项目20个。全市完成地方生产总值542.8亿元,增长1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4.9亿元,增长27.8%。

    科技引领创新跨越发展

    9月7日,青岛中科昊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在铺集镇昊泰科技园授牌,这是胶州市成立的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

    在胶州,借智科研院所、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赢得市场青睐,活跃着像中科昊泰这样的一大批企业。目前,有109所大专院校和科研所与该市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近千名外地专家人才成为企业的“编外”研发团队,每年有近百项外来科研成果在这些企业内转化为新工艺、新产品,并成为其抢滩国内外市场的“杀手锏”。今年已有15个青岛市级以上科研计划项目审核通过,科技进步奖4项,技术发明奖1项。胶州市科技局局长郝国新说,胶州坚持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与金融相结合、与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与科研院所相结合,推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为加快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胶州市加强市级科技服务平台、科技金融资本服务平台等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帮助青岛中科昊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获得抵押贷款2000万元,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获得设备融资、租赁贷款7000万元。今年以来,胶州市制订了《关于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意见》,鼓励企业建立和发展、引进研发机构。已组织建华食品机械、青岛中仁药业等13家企业申报青岛市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为加速蓝色高端制造业发展,胶州相继出台了《胶州市孵化器发展规划(2012—2016)》《青岛装备制造孵化器建设推进方案》等有关文件,加快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孵化器建设,重点投入1.5亿元建设胶州创业大厦,总投资30亿元建设中集冷链孵化基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青岛德固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制造的世界首台超高温空气列管换热器通过国家鉴定,目前已投入批量生产。像青岛德固特公司一样,该市有30多家制造企业拥有自己研发的产品。青锻锻压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双盘摩擦压力机,是世界最大的螺旋摩擦压力机;青岛三力本诺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避蚊胺占据全球三成市场;青岛顺德塑料机械有限公司研发的BOPT生产线打破美国、德国的技术垄断,属国内首创;青岛青锻锻压机械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8000吨电动螺旋压力机,解决了大型模锻设备依赖国外进口的困境……

    科技创新为胶州插上腾飞的翅膀。胶州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铁塔、大型锅炉生产基地,拥有铁塔生产许可证企业过百家,占山东省的2/3,冲天炉、锅炉余热回收装置、风电塔架等多种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今年1—9月,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34.3亿元,同比增长19.2%。完成专利申请811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29件。

    “优化环境”提升核心竞争力

    9月25日,胶州市召开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科研院项目推进调度会。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科研院是该市坚持重点培育与优化服务相结合,简化程序与完善手续相结合,提质增效与强化保障相结合,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打造蓝色高端制造业基地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前办理建设类项目至少需要10个工作日,现在只要2个工作日就能拿到施工许可证,胶州的审批效率实在高。”10月14日,青岛恒瑞电子设备有限公司郭大勇到行政服务大厅办理施工许可手续,得知审批再提速后格外高兴。

    环境是生产力,优化环境是发展生产力。“法律规定办理施工许可手续期限为15个工作日,此前胶州市在青岛地区率先压缩到10个工作日,启用‘一号通’软件后,土地、发改、规划、环保等各窗口信息共享,并联审批,审批时限最大限度地缩减到2个工作日。”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冷娜操作着“一号通”流程向记者介绍。

    海尔集团计划到2015年完成整体搬迁,其空调、洗衣机等家电业务及研发中心全部落户胶州市。海尔看重的就是胶州发展环境。以重点项目为重心,该市成立了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大项目办公室,全市确定了中集冷机、青啤物流、一汽物流等25个大项目。建立市镇两级领导联系企业负责人制度,全市700多家重点“三上”企业的成长有了贴心呵护的“保姆”。今年,胶州市确定的86个重点推进建设项目,总投资978.2亿元。其中装备制造业项目55个,占项目总数的64%。

    为壮大企业“块头”,该市实施《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意见》,设立1亿元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鼓励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定向招商等。先后出台10余个支持企业发展的文件,在搬迁技改、企业上市等方面扶持企业发展。精减行政审批事项,建成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构建起覆盖全市的“1+X”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双向直通式服务;并联手金融机构创新实施“一个中心、两家银行”和企业“互联互保”贷款模式,每年帮助企业解决周转资金数十亿元。

    凭海临风好借势,海陆统筹谋新篇。创新跨越发展的浪潮再次从胶州湾涌起……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