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9月27日 星期二
以身许国 敢为人先 严谨求实
铸就核科技创新文化灵魂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创新文化建设纪实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 张昌明

    9月27日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原子能院”)建院61周年。作为我国核科技事业的发祥地和“老母鸡”,60多年来,原子能院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培育和发扬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并不断沉积、结晶、孕育了特有的“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四○一精神”,她已成为原子能院创新人才成长和创新思想培育的土壤,成为原子能院核科技创新文化的灵魂,她激励着原子能院人,引领着核科技创新团队铸就着一个又一个核科技创新发展的辉煌。

    精神引领,形成核科技创新文化特色体系

    在60多年的积淀中,原子能院逐步形成了特有的“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四○一精神”,这是原子能院的核心价值观。

    当年有人问彭桓武先生为何回国时,他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当组织上问王淦昌先生是否愿意隐姓埋名从事核武器事业时,他回答“我愿以身许国,服从组织安排”!这些都是老一辈四○一人的真实写照。

    “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是原子能院60多年创业、创新精神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原子能院几代人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体现了原子能院广大职工为了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振兴,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的报国志、进取心、科学魂,它是原子能院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动力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铸就核科技创新文化的灵魂所在。

    在“四○一精神”的引领下,历届院领导班子始终抓住文化建设的根本,按照“凝聚人心、兴旺人气”的工作思路,确立了院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学科发展方向;确定了构建核科技创新文化的工作主题,基本形成了由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使命、“四○一精神”、院徽、院旗、院歌等构成的文化体系;通过传媒、文化活动、环境标识、展览展示、宣传制品等多种形式和介质,不断做好文化要素的推介工作,营造了健康向上、和谐融洽的文化氛围;不断深化文化建设,研究制定核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工作区和生活区环境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文化形象标识系统规范;编辑制作了《原子能院院所文化手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史(1950—2010)》《院士风采录》《金色年华》、院画册《中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原子科学城》等书刊,凝练和宣传核科技创新文化。

    平台构筑,坚实核科技创新文化传播基础

    文化的传播需要平台。几年来,原子能院对以下几大平台进行了建设和创新,这些平台在文化传播、文化展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核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载体。

    教育平台——“两校、一基地”。“两校”,一个是依托核工业党校,为院中层以上的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开展了马列主义理论和现代管理知识选修培训;另一个是老年大学,为离退休老同志“老有所学”搭建了平台。“一基地”是核工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个基地不仅是对外扩展的窗口,也是对内教育的重要平台。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的中国核工业科技馆将于今年建成。

    展示平台——利用各种展览,展示院的良好形象。在“中国核事业50年成就展”上,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了原子能院展台并听取了工作汇报。积极参加“第九届国际核工展”,承办维也纳“纪念国际原子能成立50周年中国专题展”,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埃尔巴拉迪和副总干事索克洛夫·沃纳一行等参观了中国专题展。在第十届中国国际核工展上,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参观了原子能院展台,并对原子能院爆炸物和放射性物质检测装置的研发工作作出了指示。在“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上,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了中国实验快堆模型,并听取了汇报。

    传媒平台——“一报、一台、一刊、一网”。新闻宣传是文化传播的先锋,对舆论氛围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原子能院1964年创办的《原子能院院报》, 荣获“中国百家优秀企业内刊评选一等奖”、首届“中国优秀企业内刊文化推动力奖”;原子能院还办有原子城电视台,实时播放院新闻,不定期播出专题节目;原子能院开设了院内局域网和对外网站,及时上传院有关信息;2010年,《原子科学城》杂志创刊,为深度和广度报道开辟了平台。

    文体平台——“一会一团”、文体活动中心。原子能院成立了职工体育总会和院职工艺术团,体育总会下设有11个单项协会,艺术团下设有7个单项组织。这些群众性的组织,既是院内重大活动的骨干力量,又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托。2010年新建成的文体活动中心,经常举办文化体育活动、展播电影等,成为原子能院核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实施的重要硬件设施。

    文化自信,推动核科技创新文化理念深入人心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多年来,原子能院通过多种文化实践,不断增强文化自信,逐步使核科技创新文化理念深入人心。

    激发职工的成就感。原子能院在激发职工成就感的文化实践上,注意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正面引导,用优秀的传统激励职工,特别是注重“四○一精神”的弘扬,增强职工对文化的认同。如组织新同志入院时的院情院史教育,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举行升旗仪式等。二是坚持典型引路,用身边的典型感染职工。2003年以来,原子能院先后有2人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人获“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称号、2人获中华技能大奖、3人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8人获“核工业技术能手”称号等。举办了纪念王淦昌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组织开展了“感动原子科学城人物”评选、表彰及宣传活动;以纪念建党90周年为契机,开展了“坚强堡垒”、“先锋旗帜”评选表彰活动。三是坚持政策激励,通过一些与科研生产经营相关活动,激发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的成就感。如坚持每年举行一次的“五四”青年学术报告会,现在各个学科的带头人和管理骨干,绝大多数都是在“五四”青年学术报告会这个舞台上崭露头角的;实行了新职工调研制度和调研报告制度、院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制度等。对5位院突出贡献奖获得者进行了每人10万元的重奖。

    增强职工的归属感。一是通过“爱国、爱院、爱岗、敬业”教育增强归属感,如各类岗位建功活动、举办主题演讲比赛等。二是通过实施“人文关怀”增强职工归属感。如院党政领导与新职工共度中秋、与单身职工共度除夕;坚持“四必谈、五必访”(对思想出现较大波动者必谈,对职工之间有矛盾影响工作者必谈,对出现违规违纪者必谈,对职工岗位变动者必谈;新职工上岗必访,家庭遇到较大困难必访,职工生病住院必访,困难职工重大节假日必访,职工退休必访)。三是通过实施“民心凝聚工程”增强归属感。如坚持“院办实事”制度,新建了单身公寓、文体活动中心、改造工作区生活区环境、更换新班车等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

    开展核科技创新团队建设。2009年,组织遴选了25个院科技创新团队;2010年,完成《和以致远——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首批科技创新团队》的编制和完善工作;2010年至2011年,在全院范围内开展首批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遴选和表彰工作,以此在院内树立起一批团队建设的典型,增强了原子能院科技人才队伍凝聚力。

    文化自觉,促进院各项事业科学发展

    原子能院干部职工高度认同了原子能院的创新文化,坚持不懈地加强核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共同铸就原子能院作为一流核科技研究基地的品牌形象。

    经济总量实现翻番,职工收入稳步增长。与“十五”末相比,“十一五”末院总资产增加30.5亿元,增幅达78%;固定资产原值增加38.6亿元,增幅达681%;院主营业务收入增加5.6亿元,增幅达132%;在职职工年人均收入增幅达118%,离退休职工年人均收入增幅达74%。

    科技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基础条件设施逐步改善。中国先进研究堆的建成,中国实验快堆的建成与并网发电,对我国核能、核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力提升了原子能院的核心竞争力;总体发展规划的实施,确保了原子能院基础条件的改善和能力提升,院容院貌焕然一新。

    科研任务全面完成,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原子能院承担的重点科研任务项目总数达200多项,取得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49项,取得专利授权156项。以中国实验快堆实现并网发电、中国先进研究堆临界、核材料技术、后处理技术、核数据评价和测量技术、加速器驱动洁净核能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自主创新成果的涌现,彰显原子能院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

    核技术应用取得新成绩,核电服务打开新局面。“十一五”实现经营性收入20.6亿元,比“十五”增加84%。放射性药物、10MeV/15kW电子辐照加速器、爆炸物和放射性物质检测装置、钴源分装设施以及核电技术服务等构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核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得到优化,专业技术骨干和领军人才不断成长。“十一五”末,人才结构更加趋于合理,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分别为1.3∶1.9∶1;调整分配机制、加大骨干人才激励等措施,进一步深化了人事制度改革;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制度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青年专业技术骨干和领军人才的成长。

    综合实力提升,荣获了一批荣誉。近年来,原子能院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200余项。原子能院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连续2次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首都文明单位”称号;荣获国防工业局和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军工服务奥运及国民经济建设“2008卓越贡献奖”、“科技奥运先进集体”、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环境质量特别贡献奖;2个班组先后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1个团队荣获国防科工局“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称号;2011年1月,原子能院实验快堆实现首次临界入选由557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