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16日 星期四
为大国造大船 上海交大三代师生心系海洋强国梦

    (上接第一版)

    这批大型绞吸挖泥船已成为我国疏浚行业的主力军,在一带一路港口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航道疏浚等工程中发挥巨大作用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国在海洋战略的一些核心区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我们研制的挖泥船首次挖掘岩石的工程是在广西防城港。当时谭家华老师已经65岁了,但他还是坚持带领我们出海上船,现场考察挖掘岩石的工作状况以及船舶设备的运行状况。”谭家华的学生何炎平回忆说,“谭老师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勇于开拓。他主持开发了国内广泛应用于水下地基处理的‘软体排铺设’装备和技术,是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自主研制的开拓者和倡导者。”

    上海交大船舶设计研究所现任所长何炎平是我国船舶工业的翘楚,主持设计了世界最大的重型非自航绞吸挖泥船“新海旭”和“新海阳”。

    何炎平告诉记者:能取得目前的成绩,最重要的就是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和集体团结的氛围。“不计得失、拧成一股绳把事情做好是我们团队最大的特点。我们所的每个人这十几年的加班不计其数,寒暑假也几乎没有休息。虽然很辛苦,但每个人仍日复一日地坚持下来,因为我们不仅仅想完成任务,更想要做到最好,我们希望做的每一条船都有新的进步。”

    2018年起航开赴远海进行“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海旭”号绞吸挖泥船已经实现了完全国产化。它是上海交大船舶设计团队设计的第56艘大型绞吸挖泥船。它总长138.0米,总装机功率26100千瓦,标准疏浚能力6500立方米/小时,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非自航绞吸挖泥船。船舶的核心设备:挖掘系统、输送系统、定位系统和控制系统均实现国内设计、制造。“新海旭”的成功,也标志我国已经形成了大型绞吸挖泥船设计、制造和使用的完整技术体系,并形成了我国大型绞吸挖泥船的总装建设和核心配套设备建造的完整产业链。

    海洋强国梦,激励着杨槱、谭家华、何炎平等一代代师生,激励着上海交大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上海交大船舶设计团队与兄弟单位合作,默默用近20年时间走过了别的国家100多年的发展之路,几代人用实干和智慧攻破了泥泵、绞刀头、定位钢桩、集成系统等一项又一项技术,让我国的大型绞吸挖泥船的设计和制造从跟跑到开始领跑世界,并带动了整个制造产业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院士也是上海交大造船系的校友,与今年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项目都来自同一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消息传来,上海交大师生备受鼓舞。校园里一直流传着黄旭华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在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等事迹,他献身国家核潜艇事业的精神更激励着广大师生。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