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28日 星期四
走出实验室,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记扬州大学党员博士科技服务团
本报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张继华 张营

    “‘服务三农’是我们学校的优良传统。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更应该走出实验室,深入基层和农业生产一线,把研究与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挂起钩来,才更有生命力。”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吴圣龙对大学生科技报记者说。

    地处江苏承南启北、中心节点区域 的江苏省宝应县,是一个国家经生态县和农业县。近年来宝应县农业产业新体系的建立,农业经济效益的快速提高,得益于农业科技的发展。而长期扎根在宝应的扬州大学党员博士科技服务团,就是一支提供技术的专业化队伍。

    自2013年起,每年暑期,扬大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都会组建一支“党员博士科技服务团”来到宝应县,开展“送智下乡、科技支农”活动,“俯下身子”,把科学技术送到农民家里。

    “走乡进村”,为地方养殖业把脉问诊

    2014年的夏天,从事生猪养殖多年的杨茂胜遇到了一个新问题:无论他花多少心思、更换几种饲料,他养的猪却一直不长膘,而且猪场病情不断。 正当他一筹莫展之时,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党员博士团暑期“送科技下乡”活动来到了宝应。

    杨茂胜找到了博士团成员包文斌教授。经过实地查看,包文斌发现了“症结”所在:杨茂胜每个猪场的养猪数都超过了合理数量。密集养殖不仅没有带来超额利益,反而影响了生猪成长。在包文斌的指导下,杨茂胜采用一种新型养猪模式,6月份,首批50头猪出栏,一下就盈利1万多元。

    张晓英是宝应氾水镇西园畜禽养殖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在当地远近闻名。2015年,张晓英准备扩大养殖规模,为此,他特意找到了正在该镇“蹲点”的服务团成员喻礼怀博士。喻博士和学院几位专家一起,用了两周时间,为张晓英的农场量身定做了一揽子建设规划。如今,一座融种植养殖于一体、附带沼气池和发电机组的现代农场拔地起,农场初步形成了“养猪——沼液——果蔬”的立体循环模式,踏上了科学养殖和现代化养殖的道路。

    四年来,党员博士服务团先后组织专家、教授近200人次,利用寒、暑假等节假日分赴宝应各乡镇,通过短期培训、专题讲座、技术咨询和服务等形式,开展科技服务,助力农民增收。博士团成员的4项科研成果在当地得到转化和推广,落地开花。

    “校地携手”,打造出高效养殖新“样板”

    今年暑期,扬大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与宝应农委基层党支部正式建立了结对共建关系,并在当地设立了“产学研实践基地”。校地联手,进一步探索建立富民长效机制。

    记者了解到,几年来,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通过“挂县强农”、部省科技入户及“三新”工程等项目,在全县建立了示范镇和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带动全县养殖场的发展;大力推广“三改两分”,畜禽粪便堆肥发酵还田,沼气生态、稻鸭共作、水禽旱养等清洁健康养殖技术。博士团长期指导当地农户畜禽养殖,为全县养殖业打造出高效养殖新“样板”。

    在博士团重点服务的西安丰镇和氾水镇,高效特色农业主导的产业得到了发展壮大,畜牧养殖产业扩大10%,农户户均增产17.32%,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产业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显现。

    据宝应县农委党委书记吴永生介绍,近年来,通过与博士科技服务团的合作,全县农畜牧业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目前,宝应全县出栏生猪33万头,畜禽规模比重达87%,建成部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4个,省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48个。

    “畜牧学科是我校优势学科,有很强的应用和实践性。发挥高校科研优势,致力地方畜牧业发展,我们责无旁贷。”该院院长杨章平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