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29日 星期四
“科技下乡”要送,更要精准送
——“科技列车西藏行”新闻观察
李建荣 王飞 赵卫华

    “科技列车西藏行”自6月23日启动以来,深入机关、学校、矿区、农牧区等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有大中小学生喜欢的科普讲座、“科学之夜”等活动,又有现场义诊、农牧技术指导、科技项目对接等现场活动,同时还捐赠了一批科技和科普物资。

    列车每行至一地都能感受到当地民众对此次“科技列车行”的重视与期待,参与列车行的专家更是全身心投入,希望用自己的知识、技术帮助当地民众找到一把科技“金钥匙”、一条通往富裕的道路,然而毕竟只是一辆列车,一周时间,有起点也有终点,所能搭载的人员、物资很有限,因此“送”的有没有针对性,满足不满足需求,最终能给藏区人民留下什么便值得思考,既不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又不能雨过地皮湿。

    连日来,记者跟随列车边走边采访,与专家聊,与当地官员聊,与参与活动的群众和学生交流,他们关心最多的话题就是此次列车行给藏区带来了什么,留下了什么,记者也通过实地采访,获得了一些理性的思考。

    “科技下乡”送技术更要送思想

    那曲地区聂荣县色庆乡帕玉村是“金牦牛科技工作示范村”“那曲地区首个小康示范村”,仅靠养牦牛一项村人均收入达到了15155元,而带来这一改变的恰恰是组织方式的改变和“金牦牛科技工程”,前者通过成立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以人力、草场、牲畜入股的方式,解决了一直存在的“吃大锅饭”问题;后者则将牦牛高效繁殖与快速育肥技术在牧区推广开来。

    “在我看来,这个村的养殖技术和规模都相当不错,出栏率达到了20%,已经很高了,唯一注意的就是挤奶的次数。”在实地查看了帕玉村的牧区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所郭宪研究员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在那区高寒地区植树点,中国林业科学院研究员段爱国一再叮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的亿利集团那曲地区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郝伟,“不要着急,先考虑养活的问题,再考虑种植技术及示范推广的问题,此外,一定要从当地环境出发,不要盲目引起外面的工程化的技术。”

    那曲地区林业局陈副书记告诉记者,这个项目对那曲地区非常重要,因为那曲是全国唯一种不活树的地区。

    不难看出,项目、资金、技术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科技下乡”作为科学普及的一项重要载体如何才能发挥作用呢?

    在与专家、当地政府官员的交流中,大家普遍认为项目固然重要,但是依靠科技创新助力经济发展的理念更为重要,这正是“科技下乡”活动的重要意义所在,弘扬科学知识是一方面,传播科学思想和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是另一方面。

    记者从资料中看到,农牧业仍然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此,西藏建立了“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填补了藏区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空白。

    但是,如果要在“十三五”末,实现初步建成西藏高原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能力接近或者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优势学科领域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等目标,援建单位和当地政府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特别是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更是重中之重。

    “科技下乡”要点线面兼顾,更要精准推送

    从此次科技下乡的活动数量和范围来看,考虑了藏区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以送实用技术和科普技术为主。

    “包虫病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寄生虫病,在西藏地区也很典型,在2016年对西藏自治区的7地市70个县进行的流行情况调查发现,该地区人群患病率达到了1.66%。”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的田添博士告诉记者,这种病属于丙级传染病,对人畜的伤害很大。

    在那曲地区人民医院,田添的随机调查发现,仅有10%的医护工作者听过这种疾病,他告诉记者,由于藏区居住分散,仅靠援助的医疗工作者很难完成筛查,只能通过被动筛查的方式检出,掌握基本技能和知识的医务工作者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段视频在杨良锋的朋友圈引起围观,作为中国地质博物馆的专家,继“科学之夜”活动成功圈粉众多大中小学生后,在那曲浙江中学又引发轰动,他特地携带了许多地质标本和奖品,与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互动交流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讲座结束,同学们纷纷起立以掌声挽留这位为他们带来地质科学知识和快乐的老师。

    同样受人追捧的还有卫生计生委的宣传专家柯本忠,几乎每到一地她都用自己的真诚和专业打动了听众,尽管她这次宣传的主题是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但是她独有的沟通方式让她很快能与听众打成一片。

    与以上受人欢迎的场面相比,也有一些活动的内容因为与当地的实际以及听众的关注程度存在距离,而显得比较冷清。

    一位专家对记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科普活动兼顾点线面重要,但是在选择受众群体时,一定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同时他建议,“我们的专家在进行科普授课和现场指导时,一定要准备充分,科普工作不是秀场,如果说秀,也应该秀专业和敬业。”

    “科技下乡”要抓住重点人群,更要注重形式内容创新

    由于历史等原因,西藏地区的青少年科普存在着资金、设备、师资等方面的不足,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藏区青少年科普水平,是此次参与“科技列车西藏行”的全体成员,上到国家部委,下到各领域专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为了让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能够享受优质科普资源,自治区科技管理部门想了不少办法,积极与内地的科教资源对接,引入科普服务队,开展“科普进西藏”活动,这次的“科技列车西藏行”活动更是举办了多场大中小学科普讲座。

    然而必须承认,与内地丰富的科教资源相比,西藏地区的科技场馆比例差距还比较大,如何精准的抓住信教的藏民和青少年成为做好科普工作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启动仪式现场,记者看到的唯一带有科技感的展品就是一个用太阳能发电的背包,与内地司空见惯了机器人、AR、VR等高科技科普活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如果说开展科普讲座,捐建科普实验室,开展科普嘉年华活动属于传统的“科技下乡”方式的话,那么能够开阔视野,给青少年埋下科学的种子的科普形式和内容便呼之欲出。

    因此,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有关部门在组织相关活动时能带有更多的互联网思维,既保留传统的科普活动内容又能加入高科技元素,因为可能只是一次印象,就能改变众多青少年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