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金声 记者李丽云)记者13日从哈尔滨工程大学获悉,我国首次在南海神狐海域进行的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已连续产气,“可燃冰”试采成功,是我国在能源开采方面的重大一步。其中,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蓝鲸Ι号”海上钻井平台功不可没。哈尔滨工程大学自主研发的船舶及海洋平台结构振动噪声预报与控制技术成功应用于“蓝鲸1号”第七代超深水钻井平台设计、建造,对于保障南海可燃冰资源勘探、试采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哈尔滨工程大学庞福振老师介绍,“蓝鲸1号”平台减振降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声学总体性能评估、设备系统减隔振、减振降噪材料与元器件、低噪声工艺及控制流程等多方面内容,并贯穿于平台设计、建造、试航、使用全周期过程。在“蓝鲸1号”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将自主开发的船舶及海洋平台结构振动噪声预报与控制技术充分、有机的应用于平台前期设计,与“蓝鲸1号”总包商——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进行协同创新,最终实现了“蓝鲸1号”振动声控制指标。
为更好地对接“蓝鲸1号”平台减振降噪,哈尔滨工程大学于2014年度与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签署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并于2015年整合学校院系资源协同创新,成立减振降噪研究中心。2014年以来,中心先后派驻靳国永教授、郭君副教授、庞福振副教授等教师骨干3名,李海超、范斌等学生10余名长期入驻烟台,进行“蓝鲸1号”平台振动噪声的仿真建模、对标分析、基础数据测量、方案优化、码头及试航试验测试等支撑技术工作,与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技术人员进行深度协同创新,形成“蓝鲸1号”平台振动噪声预报与控制方案、流程,有效保障了平台振动噪声控制指标的顺利实现。
在平台的生活区,环境噪音控制到50分贝的水平,相当于夜间家人穿着拖鞋从身边经过的声音大小,平台可谓有了一个“安静平和”的声音环境。据介绍,“蓝鲸1号”技术优良的振动噪音控制,使它满足中国南海、巴西海域、墨西哥湾海域等全球多数海域作业的振动噪音控制标准。
学生们的表现得到了中集海工集团李磊经理(时任中集海工研究院研发部经理)、中集海工研究院研发部振动噪声技术主管王娜博士的大力称赞。“很有战斗力、技术很过硬!”之类的赞誉成了当时研发部哈工程师生的代言名片。学生也表示在完成此次课题的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实践经验。
该科研成果是基础研究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的产物,成为了校企协同创新的典范,并得到了工信部高技术船舶重大创新专项——第七代超深水钻井平台创新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2015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巴西“中国装备制造业展览”上参观了“蓝鲸1号”模型并为平台点赞。另外,该技术也可应用于民用船舶、军用及辅助船舶减振降噪设计,应用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