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英国智慧城市标准缘何备受中方推崇
本报记者 何亮

    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国家标准委办公室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务实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通知》,明确今后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建设一批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并制定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从2013年智慧城市建设在国家层面开启大幕,制定国家通适甚至国际认可的智慧城市指标日益紧迫。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秘书长刘棠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制定合理指标,总体组与英国国家标准化机构进行了四次研讨并成立了中英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组,共同承接制定符合国际要求的标准项目。

    但是,为什么中国制定智慧城市标准要借鉴英国的做法,太平洋东岸的中国城市与大西洋西岸的英国都市有融通的可能吗?

    城市无界限,合作能共赢

    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愈演愈烈的城市病不光是发达国家才有的问题,更是每个大都市都难解的“病痛”。只是相对于中国极速崛起的北上广深等超大型城市,英国的城市发展更循序渐进、有章可循,在城市的升级治理方面经验与成果相对丰富。

    “积极与英方合作,是因为前期的国家标准化梳理工作时发现,英方的BSI是世界上最早的标准化机构,而且其在国内制定的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非常领先,被国际社会认可成为国际标准。”刘棠丽坦言,在智慧城市方面,与英方开展合作也是希望将对方的先进理念引入到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一直是中国的短板,在智慧城市的标准建设中更是泛善可陈。与英方合作,正是希望通过国际平台将我国的国内标准输出到国际,先从中英开始而后增加更多的国家。

    “目前,我国有两项在研项目冲击国际标准。一项是参考框架,一项是评价标准”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成员臧磊特别强调,这是中英双方具体合作的聚焦点,就是希望双方能将各自的标准先对比再融合,为今后贸易与政策层面的合作打下基础。

    城市千差万别,执行因地制宜

    虽然解决“城市病”是建设智慧城市所要实现的统一目标,但是城市建设不能千篇一律,治理更得因地制宜、保留特色。

    在今年的智慧城市验证期间,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在梳理过程中发现,17个城市和企业试点有很多优秀案例。“总结吸收优秀案例,才能发布近期的通知。”刘棠丽向记者表示,收集每个城市的意见并推广到各个城市中去应用,既是工作的关键也是执行的难点。

    标准制定需要多部门的协调与推动,智慧城市的标准由25个部位承担,在工作中向上要与部委紧密联系、向下落地到城市又会诉求不一,标准的制定与细化考验着工作组的工作机制。

    借鉴英国在标准制定过程中评价流程、概念模型、参考框架方面的优势,智慧城市的设计要在通用的国家标准基础上使地方执行更加本地化、个性化,特别是底层信息数据的对接与整合方面需要将个性背后的共性技术打通,防止形成新的烟囱型的数据标准孤岛。

京ICP备06005116